“我希望用三五年时间,慢慢在村子里做起月季产业、鲜花产业,让大家都知道南京有个月季村、鲜花村。”
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专业副教授刘金义新许的“小愿望”。去年夏天,他成了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中桥村的“科技村长”,负责为村子发展月季等庭院经济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持。今年春天,10户村民院子里的月季竞相绽放,红似火焰、粉若云霞、黄如金箔,已在周边小有名气。
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栖霞区推行“科技村长”机制下10位专家教授奔赴10个乡村的生动缩影。过去一年,在“科技村长”“文化委员”们的指导下,外沙村获评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共建社区,校地共建的百合研究基地产业规模近400亩,平均年产值达2000万元;广志路社区入选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项目,尧新社区“完整社区”经验获《南京调研》介绍推广。
居民庭院里的月季花。受访者供图
教授当上“村长”,乡村奔赴“花路”
“其实挺惭愧,月季产业少说还得好几年才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但请大伙儿放心,这过程我肯定一步不落地陪着大家干,哪怕将来‘科技村长’任期到了,该操心的、该搭把手的,都不会耽误。”在中桥村村委会,刘金义面对村民态度恳切又笃定。
其实,这事已经在刘金义心里盘算好一阵子了。
刘金义曾是科技镇长团团员,就在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挂职。2023年,他依托南农的研发基地,牵线搭桥组织业界在街道办了个月季展,附近村民每天都来基地参观,夸赞月季“种得漂亮”。
“大家原来对月季这么感兴趣。”刘金义说,当时自己心里就有个念头:月季容易种植、市场也大,是不是可以引导推动当地村民广泛种植月季?
忙里抽空,刘金义用业余时间把街道几个村子跑了个遍,发现中桥村分布在河道沿岸的一排民房建筑非常有特点,“像乡间小别墅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小院子,门前又是河流,装修一下就很有潜力。甚至我发现,已经有村民把房子租给康养机构了。如果能结合美丽庭院打造,一定更有市场。”
心里有数后,刘金义就着手准备方案,尽管那时他的科技镇长团任期已结束,“挂不挂职,都不影响做事。”结果,这厢刚准备就绪,那头,中桥村党委书记陈永强就带着“科技村长”实施方案上门了。
很快,中桥村就选取了1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由刘金义组织南农师生定期开展培训,手把手传授花卉种植技能。村民刘应能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种月季是自己的爱好,现在村里出钱给我们买盆栽、花架,还有南农教授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今年花开得特别好,还有邻居要找我买种苗呢!”提起“科技村长”,刘应能拍手称赞,“刘教授这个‘村长’当得不错,后面我还跟着干。”
“新村长”各显神通,破解基层“人才之渴”
刘教授和“就职”的中桥村早有联系,其他村子和社区怎么选“新村长”?
栖霞区的做法是因地制宜、按需就地取“才”——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委组织部广泛调研了街道、社区(村)需求,列出所需人才类型或特点、期望帮扶目标、是否有合作或意向人选及相关信息,逐项填空。之后结合调研情况,再按实际与辖区高校商请推荐人选。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魏砚雨,便是西岗街道广志路社区看中的“文化委员”。
“我们与辖区内几所学校始终保持着良好合作,由学校为社区提供课程服务,不过目前课程多是零散开展,尚未形成连贯的体系。”广志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阳开门见山、提出需求,“魏院长是首批‘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负责人,以前和我们合作过‘合唱表演’培训班。我们希望她能来助力社区搭建一套像学校课程表那样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
如今,广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早已成了周边居民眼里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从笔墨飘香的书法课,到前沿有趣的AI科普;从舒展身心的八段锦,到活力满满的夜间减肥操;从手机摄影的实用技巧,到焊接入门的实践体验……各类课程应有尽有,任居民按需挑选。
更难得的是,这些课程绝非蜻蜓点水式的体验,每一门都扎扎实实排了十几甚至20多课时。据统计,通过资源整合,魏砚雨已为广志路社区送去成人课程70门次,覆盖学员7500人次;青少年课程110门次,覆盖学员17280人次。
“等天气凉快一点,我们还准备开设无人机课程。前两天高校老师已经发来了课程初步编排表。AIGC应用青少年、老年人方面的教材也在着手准备。”李阳笑着说。当天,他办公室隔壁的教室正开着暑托班的阅读课,稚嫩又清亮的诵读声时不时飘过来。
除了刘金义、魏砚雨,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文化村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闵学勤培育“洲尚外婆”团队,创建村级议事协商品牌,让村级议事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桦墅村“文化村长”、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进,推动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江苏省自行车训练基地“入村”,开辟乡村体育新赛道……
赋能赋责,助外来“村长”念好“当地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研究员张鹏,今年申报了一个稻麦(油)轮作单产提升项目,项目实施地点选中了栖霞区龙潭街道南中村,涉及7个大户1086亩土地。项目实施后,张鹏牵头成立了稻、麦、油菜、植物保护等专家服务团队,通过现场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措施,提高种植大户科学种粮水平,提升粮食产量。
面对专家们的热心服务,南中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陈昌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转天就找上了村党委书记,“今年的‘科技村长’,我们向区委组织部推荐张老师吧?这亩产提升可是事关粮食生产和村民口袋的大事,还是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啊。”
数日后,张鹏收到了南中村的“邀请函”,“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应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切实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效益。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继续为南中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技能人才到村任“村长”,扎根乡野、各展所长,是一种新尝试,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也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如何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实在在发挥出“新村长”的作用,是栖霞区当前正在做的课题。
“我们要的不是挂名干部,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发现痛点、能整合资源、能落地变现、能带富乡亲的实战派。对于这样的‘村长’,栖霞采取赋能、赋责等举措给予支持和关心关爱。”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赋能,区委组织部对科技(文化)村长(委员)按照一定标准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街道党工委对照标准配套执行,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等,共同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
赋责,区委组织部全程跟踪了解科技(文化)村长(委员)履职情况,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予以重点关注,以适当方式反馈派出单位;并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农业农村局加强调研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对于科技(文化)村长(委员)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同样,对“新村长”而言,这份职务不仅是荣誉加冕,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唯有锚定村民急难愁盼,把每一项举措都化作“扎根泥土的耕耘”,让惠民项目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才能不负这份信任。
当“新村长”在乡村沃土上收获事业,当百姓在民生改善中触摸幸福,当乡村在人才赋能下焕发活力,“科技村长”机制的价值便愈发清晰——不仅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创新实践,更铺就了一条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共兴共荣的康庄大道。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