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王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311.3万条,这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更多的“源头活水”。
察民情,让“十五五”规划更贴民生温度。民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反映着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与需求。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到乡村基础设施完善,桩桩件件都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如在一些老旧城区,居民渴望解决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期盼改善医疗条件、提升教育质量……这些民生诉求不应被忽视,而应成为“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交流等方式,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十五五”规划精准对接民生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听民声,让“十五五”规划更具民意导向。人民群众的声音是多元而丰富的,每一种声音都可能蕴含着对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网友们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多个领域建言献策。有人建议加大对农村快递网点的政策扶持,促进乡村物流发展;有人希望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解决电梯加装、无障碍通道等问题,方便居民生活……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热情体现,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宝贵财富。唯有广开言路,利用好网络平台、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民众意见,让民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表达,才能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十五五”规划成为顺应民意的行动指南。
汇民智,让“十五五”规划更富科学智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回顾以往,许多政策的出台和完善都离不开群众智慧的贡献。从浙江“千万工程”到各地的基层治理创新,无数实践证明,群众的智慧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更需要汇聚各方智慧。专家学者的专业分析、企业从业者的市场洞察、普通劳动者的实践感悟,都能为规划编制提供不同视角的参考。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建立健全意见反馈机制,通过搭建各类交流平台,组织专家研讨、开展企业调研等,将这些分散的智慧汇聚起来,经过科学论证、合理筛选,融入到规划的各项条款中,让“十五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十五五”规划编制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大事。只有坚持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紧密结合,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融入规划之中,才能编制出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民意愿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