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增长43%!“中国游”缘何持续进阶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国朋友走进中国,感受锦绣山河,体验美好生活。从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看,入出境外国人达到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43.1%,其中免签入境38万人次,同比增长72.7%。(据央视晚间新闻报道)

  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富矿”,是中国文旅吸引世界的核心密码。不管是长城的雄浑壮丽到故宫的红墙金瓦,还是敦煌的飞天壁画到苏州的曲径花窗,亦或是西安兵马俑的列阵军容到成都大熊猫的憨态可掬,从福建土楼的围合奇观到贵州苗寨的吊脚楼群,从西湖的烟柳画桥到九寨沟的斑斓彩池,从景德镇窑火的千年不熄到泉州港的古船遗韵……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来往的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打破了“东方文化神秘难懂”的刻板印象,超越了典籍里“晦涩难懂”的符号,化作可感知、可触碰的世界语言。

  科技赋能的“创新体验”,是中国文旅多元输出的技术基础。地方特色IP化,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西安大唐不夜城将“唐文化”拆解为视觉符号——身着襦裙的“不倒翁小姐姐”轻摇团扇,让“长安风度”化为可互动的浪漫;运用3D建模技术复刻青铜神树,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攀爬”神树,触发商周时期的祭祀场景动画……更值得关注的是“国潮+”模式:苏州园林里的评弹下午茶,让游客在品茗听曲中感受“园林甲天下”的雅致;敦煌沙漠中的星空露营,结合壁画元素设计亲子手作,让“大漠孤烟”成为可参与的美学体验。“中国旅游”早已突破“景点打卡+美食体验”的传统框架,向多维度体验跃迁,把“标签化”的符号转化为“场景化”的体验,让游客沉浸式参与。当这些体验成为文化表达的“翻译器”,中国旅游便拥有了对话全球游客的“通用语言”。

  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是中国文旅的流动升华的文明底色。真正让外国游客流连忘返的,是中国旅游中流淌的人文温度。这份温度,藏在丽江古城纳西族老奶奶递来的一碗酥油茶里,氤氲热气中传递着“宾至如归”的好客传统;绽放在杭州龙井村茶农手把手教意大利游客炒制新茶的指尖,叶脉翻动间诉说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跃动于贵州肇兴侗寨篝火晚会上,当地村民与德国背包客手拉手共跳多耶舞的欢声笑语里,舞步交错间消融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这些跨越文化的情感联结,正在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注脚。当意大利游客在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中想起歌剧的咏叹调,当肯尼亚游客在福建土楼看到家族聚居与部落文化的共通性,中国旅游便不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的桥梁。

  中国之美熠熠生辉,中国故事传遍世界。从“流量出圈”转向“留量深耕”,中国入境游已然走在进阶之路上。用文化打底、用创新塑形、用情感铸魂,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热土,将始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真诚的待客之道,让更多全球游客心驰神往。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