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漫评:一横一竖,田字格上“苏”写粮食安全好“丰”景


微信图片_20231031150856


前三季度,江苏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9.4亿元,可比增长4%,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全省秋粮播种面积稳定,长势总体正常,收割顺利进行,江苏全省粮食有望再获丰收。(10月30日《新华日报》)

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有盈余”,端稳了8500多万人的饭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当然,由于耕地资源紧张,如何提升粮食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这是江苏要面对的大课题。近年来,江苏持续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落到实处,画好“田”字格,“苏”写粮食安全好“丰”景。

画好“田”字格,要深耕“标准农田”。饭从粮来,粮从地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江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首要目标,截至目前,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5100万亩。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生态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一望无垠的高标准农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样的景象在南通、在盐城、在镇江,在江苏的许多地方随处可见。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今年,江苏计划新建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希望的田野。

画好“田”字格,要赋能“科技种田”。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稳8500多万人的饭碗,必须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从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让“好种子”带来“好收成”,到农机“长眼睛”“装大脑”,再到无人机播撒农药、“种田管家”打理水稻、农技专家在线看田……江苏着力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全链条发展水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高于全国约10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背后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农业与科技的融合让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既保障省内粮食自足,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画好“田”字格,要开垦“无形良田”。有调查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若能减少一半损耗,可每年节约2.3亿吨食物,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节粮减损建设“无形良田”要从多方面入手:粮食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低损优良品种+高质量农机+熟练农机手+适时收获”的方式降低粮食损耗率;粮食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推广应用粮食运输新装备,建设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更加精细化管理。除了生产、储藏、运输等环节,消费端的浪费更不容小觑。“豪宴”炫富、“吃播”浪费不可取,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最终变成口粮,浸润着农业生产者的无数汗水和心血。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敬畏“汗滴禾下土”的不易,让节粮爱粮成为自觉行动。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目前,江苏省已收获秋粮1898万亩,进度约42%,其中水稻进度约24%,玉米和大豆收获已接近尾声。综合农情系统调度和推广系统技术分析,全年粮食单产、总产有望双创历史新高。不止一季丰收,更要一世丰收。面向未来,我们继续深耕“标准农田”,赋能“科技种田”,开垦“无形良田”,定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不断收获新的“丰”景。(文/戴晨晨 图/陈甜甜)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