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聚焦“一城一塔一河”,“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开营

 

城砖上镌刻的古老故事,被数字笔触重新勾勒;琉璃宝塔闪耀的千年光彩,通过创意焕发新生;秦淮河碧波里荡漾的文化基因,由年轻的智慧传承……8月2日,“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开营仪式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及英国、德国、希腊、印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青年创意人才与导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文化遗产与数字创意的碰撞之旅。

从“单点”到“片区”,聚焦“一城一塔一河”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介绍,大赛于今年5月启动,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的近700位申请者报名参赛。经过两个多月的选拔比拼,最终有8支队伍、共31名选手成功入围决赛。其中,国际化队伍共有4支,包含来自英国、德国、希腊、印度、阿塞拜疆等国的9位外籍选手。

这些团队将正式开启驻地创作,围绕南京“一城一塔一河”(明城墙、大报恩寺塔、秦淮河)三大文明地标,以数字艺术与空间创意为媒介,赋予古老文化遗产新的表达形式。

王文溪表示,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曾被誉为“世界奇迹”,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尽管塔已不存,但其文化记忆与价值从未消逝,这正是大赛命名‘永不消逝的遗产’的初心。”她期待,通过青年创客的创意实践,让南京的古老文明地标以崭新方式“活”起来,助力这座城市在传统与未来的对话中焕发新活力。

相较于去年聚焦大报恩寺遗址单点,今年大赛主题升级为“一城一塔一河”,大赛发起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品牌宣传部经理胡磊解释,这一变化源于对文化区域整体性的考量:“我们所在的区域是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的,不能单一看待某一地点。希望通过设计,让大家理解河流、城市与塔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关系,正是这种联动让南京文明不断发展。”

全球响应,数字技术让文化记忆永恒

“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今年是第二届。胡磊表示:“最初我们希望联动高校呼吁青年参与,没想到全球公开征集后,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找到组织’,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远超预期。”更令人触动的是国际选手的参与,“不少国际选手通过游戏、电视、书籍早已知道大报恩寺塔,得知遗址博物馆在做数字保护,都积极报名,仿佛找到了能施展热情的平台。”

在入围的8支决赛团队中,“数字盐水鸭”的名字格外亮眼。团队成员白昀是去年的参赛选手,今年带着“再战一把”的决心回归。作为“回头客”,白昀的参赛动机带着对去年的“遗憾”。“去年有些地方没做好,今年想带着经验改进,争取更好的结果。”在她看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有着独特魅力,“数字化是永恒的话题,它能把历史中可能消逝的文化记忆、实体物质,刻进永恒的记忆里。人们通过数字遗产获得新体验、新感悟,还能从中观察到真实的历史现实。”

两次参赛,白昀的心态已从“探索者”转变为“回忆者”与“连接者”。“去年第一次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的一砖一瓦很新鲜;今年故地重游,更想把过去的经历、体验带入新创作,也希望所有参赛者都能深入感受南京城墙和秦淮河的历史底蕴。”

深度体验文化遗产,去年大赛成果作品即将落地呈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8月14日下午,决赛队伍将以路演形式呈现最终装置提案,由来自中英两国的专家评审团现场评选并公布优胜作品。

赛事成果的“落地转化”是核心关切。胡磊透露,今年入围的8支团队已完成近两个月的前期设计,“不少作品潜力十足,我们期待冠军作品能在南京公开展出,让市民和全球游客感受南京文化的新表达。”

对于去年的成果,他介绍:“去年围绕大报恩寺遗址的三个文化角度设题,3个冠军作品将在今年10月博物馆十周年特展中亮相。”这场特展将成为公众近距离体验数字技术与遗产融合的重要窗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