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一早,如东县河口镇景安村的稻田被初升的朝阳照亮。耙齿凌战役纪念馆内,清脆的蝉鸣回荡在翠绿的松柏间。馆长戴晓斌与往常一样,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烈士陵园内巡视、清扫。
“就在那里,93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牺牲了,留下名字的烈士仅10人!”站在14.44米高,造型为一个拳头握紧七把直冲苍穹刺刀的纪念碑前,戴晓斌讲述起那场发生在耙齿凌的激战……
耙齿凌位于如东县西北角,是一个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子,因村里有条形似“耙齿”的小河得名“耙齿凌”。1944年6月22日拂晓前,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急行军至耙齿凌(今如东县河口镇),与日军加藤中队百余人及伪军400余人猝然遭遇。七团团长彭德清立刻命教导队长秦镜率百余人抢占干沟阻击,同时调集后卫部队形成反包围,一场遭遇战迅速演变为惨烈的白刃战。
战斗中,三营副营长吴景安率一个班阻击左翼日军,身中数弹仍坚持捂腹指挥到最后一刻,全班战士壮烈殉国;车桥战役中被誉为“飞将军”的战斗英雄陈福田独战三名日军,刺穿一人胸膛后与敌同归于尽……耙齿凌血战持续三小时,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生俘日军14人,日军中队中队长加藤大尉在溃逃中被击毙。战斗结束后,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曾传令嘉奖,延安《解放日报》在1944年8月6日头版刊发文章,称其“创造了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是苏中地区反“扩展清乡”的一次重大胜利。
为纪念吴景安等在耙齿凌一役中牺牲的烈士,原葛兜乡改名景安乡,后变更为景安镇。2003年2月,景安镇和河口镇合并成新河口镇,耙齿凌战役纪念馆所在地更名为烈士陵村。“革命先烈的名字,是刻在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精气神,不应被遗忘。”戴晓斌介绍,2023年9月11日,经如东县政府批复,烈士陵村更名为景安村,英雄之名重现扶海大地。
2024年,耙齿凌战役获胜80周年之际,耙齿凌战役纪念馆改造一新并对外开放,采用“半地下坑道+空中天桥”的设计,力求还原当年的战斗场景。“小时候走过的小桥变成了大道,祭扫先烈的小操场变成了大广场!”纪念馆内,讲解员刘颖琦听说新馆开放招募讲解员,与几位青年一起组成义务讲解队,为前来参观、祭扫的群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景安”之名不仅刻在大地上,也刻进了当地群众的心坎里。景安小学、景安初中,当地两所学校均以景安命名。王韩爔今年从景安小学毕业,即将升入景安初中,“我从小就听着耙齿凌战斗的故事长大,将继续以吴景安烈士为榜样努力学习,不辜负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景安’已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一路追随的丰碑。”景安小学校长刘冯向记者介绍,学校推出耙齿凌战役相关校本教材,每年举办班级“英雄故事会”选拔赛,清明节期间还会组织学生代表赴纪念馆扫墓。今年,学校增设红色书屋、红色长廊,将红色教育更加全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周楠
通讯员 张朱茜 王明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