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交工验收,建成后年最大通过能力翻倍、航道通过能力提升60%,将成省内首个34米净宽闸室船闸及世界最大内河单梯级船闸;9月30日,南京港龙潭港区七期工程正式开工.....连日来,江苏一批重大水运项目接连取得新进展,“水运江苏”建设正全面提速。
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水运优势得天独厚。如何充分用好水资源,发挥水运优势?去年,江苏印发《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近两年,“水运江苏”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的干线航道网,打造协同一体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以及具有水运特色的多式联运体系。
数据显示,今年江苏计划完成航道建设投资140亿元,确保“十四五”航道建设投资完成426亿元,较“十三五”增长超250亿元,同比增长超140%,一个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有影响力的水运强省,正加速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织密航道网,畅通水运“大动脉”
眼下,金宝航线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各关键节点工程正高效协同推进。截至9月25日,项目累计完成占年度计划的84.01%,为全年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金宝航线连接淮河与京杭运河,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也是安徽、河南等内陆地区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资通江达海的便捷水运通道。
“石港大桥等多座旧桥已拆除、桩基施工推进,航道整治工作全面展开,船闸建设多点突破,石港船闸上、下游围堰土方填筑及上游连接段道路填筑稳步推进,蒋坝船闸已完成老船闸下闸首拆除。”淮安市港航中心主任罗衍庆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苏北运河和淮河出海航道的航运压力,全面释放区域水网通过能力。
作为省港口集团承担的“拨改投”模式下的重要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日前相继取得进展。
9月29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盐城段盐阜船闸施工现场,三轴水泥搅拌桩机钻进喷浆进行地基加固;地连墙正进行混凝土浇筑;履带吊、旋挖钻机、地连墙成槽机等超30台设备高效配合。
“预计到中秋国庆双节后,累计完成船闸主体区域三轴水泥搅拌桩施工7000余幅,占比总任务30%,地连墙施工38幅,占比总任务12%,项目驻地建设及砼拌合站改造完成。”该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工程管理部部长王威说。项目承载着“港产城”融合发展功能,将打造连接京杭大运河与连申线的淮河流域高效出海新通道,有力推动苏北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拓展盐城港、淮安港、连云港港等的腹地范围和联运格局。
“截至目前,工程涉及的船闸新建、地涵改造、桥梁施工及航道疏浚等核心作业已全面铺开。”该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张建辉表示,建成后,将有效打通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共线段的通行瓶颈,提升连申线淮河出海口高等级内河水运大通道的整体运输效率。同时,工程还将释放水运“大运量、低成本、绿色低碳”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畅通区域物流循环,为沿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畅通高效的干线航道网是“水运江苏”的基石。记者了解到,今年江苏全年确保完成航道建设投资140亿元,新增三级干线航道里程约96公里,建成苏南运河二级航道,建成宿连航道并启动二级航道建设。同时,高效打通水路运输“最后一公里”,推动江苏水运低成本优势更大力度转化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确保到年底累计建成“小快灵”航道8条,力争达到10条。
做强港口群,打造开放“强引擎”
港口枢纽是开放发展的关键支点。7月17日,“友顺集8”轮从蚌埠港启航,驶向连云港新云台码头。该批货物抵连后,经海运出口至东南亚地区,标志着“连云港港-蚌埠港”集装箱航线外贸陆改水航线启动。
据悉,“连云港港-蚌埠港”内外贸公共驳船服务,通过整合连云港海港、内河港资源与安徽港航内河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显著更具成本效益的集疏运方案,预计可降低国内段运输成本30%以上。
连云港港的能级提升不止于此。9月8日,满载40万吨矿石船“明远”轮稳稳靠泊在新苏港码头公司87号泊位,标志着连云港港迎来第50艘全球最大40万吨级矿石船。“去年公司接卸40万吨船舶达25艘次,今年不到9个月就接卸了24艘次,运输需求旺盛。”连云港新苏港码头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吕波向记者介绍,从数据来看,前8个月,公司外贸进口量同比增长 3.56%,发运量同比提升超13.35%,整体吞吐量也实现5.97%的同比增长,各项指标均呈现向好态势。
沿海枢纽频频突破,沿江港口亦不甘示弱。9月29日,南京港龙潭港区七期工程正式开工,长江下游深水岸线资源集约化利用再迈关键一步。该工程将新建1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00万吨,配套建设自动化堆场与仓库,实现木片全流程智能装卸。项目投产后,将重点服务木片、散粮、元明粉等货类,年通过能力达421万吨,为临港产业提供高效物流支撑。
“港口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省港口集团南京港商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吴兴龙表示,龙潭港区持续升级,吸引了一批木片加工、粮油深加工企业集聚,形成“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位于龙潭港区后方的新实力粮油客户,自落户龙潭港区以来,与南京港深度合作,每年90%以上粮油原料从龙潭港区进口至工厂,加工后在华东地区销售,现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名列前茅的大型现代化棕榈油生产加工厂。此外,南京港深化推进“以货引船、以船带货”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打造“钢材+特种设备”中转集散基地,实现集装箱、件杂货同船一站式作业,在满足复杂货源客户装船效率和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物流综合成本。
向西溯江而上,内河水运的“毛细血管”正深入经济腹地。宿迁凭借“水运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加速构建“通江达海”新格局。
目前,京杭大运河宿迁段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宿迁内河港已成为淮海经济区枢纽。依托这一优势,运河宿迁港产业园成功引进特种材料、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领域企业近百家,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此外,宿迁港创新推出“全程物流承运+原材料采购供应组合”方案,通过强链补链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以园区内的江苏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例,借助港口提供的水运物流服务,其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至40%,年运输量预计将突破300万吨。“水运打通了内陆城市出海的‘任督二脉’,推动‘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宿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港口科科长陈彦涛说。
在全省层面,江苏正加速打造协同一体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今年全省将确保新增港口年通过能力超1亿吨,年底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30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超2200万标箱。
发力多式联运,构建物流“新格局”
在南京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旁,集装箱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吊车忙碌地进行着吊装作业。列车每天从此出发,将南京及周边的货物直接送往上海,再经由海运通往全球各地。
日前,“南京—上海”海铁联运“天天班”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品牌线路,该联运线路将南京及周边地区集装箱货物经水路或公路运至龙潭港,通过铁路专用线将货物从龙潭港运至龙潭站,经由沿江班列到达上海洋山港,最后再由海运出口至世界各地,单箱降低综合运输成本1200元。
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集公司总经理段昌尉介绍,龙集公司深挖铁路专用线潜能,与主要干线船公司、大型代理公司以及直客深度合作,重点在白色家电、光伏等项目上寻求新的增长点,稳定形成“南京—上海”天天班运行,打造南京(龙潭港区)—南京(龙潭站)—上海(洋山港区)、淮南(潘集西站)—南京(龙潭港区)2条多式联运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以水运为基础支撑,公铁水高效衔接的现代化多式联运枢纽。
多式联运是优化运输结构、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抓手,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多式联运发展,江苏动作频频。3月,“扬州江都—南京龙潭”海铁联运班列在江都物流基地成功首发,班列装载80标箱2800台冰箱,采用“一站式”联运模式,货物从江都站经铁路运输直达南京龙潭港,随后衔接近洋航线发往韩国,实现一步进港、铁水无缝衔接;近日,省交通运输厅颁布了《江苏省推动多式联运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方案》,明确到2030年培育形成15家左右综合型多式联运领军企业和一批专业型多式联运领军企业。
政策引导与市场实践同频共振,成效显著。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全省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内河集装箱吞吐量、中欧(亚)班列开行量均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分别完成255.4万标箱、171万标箱和2286列,年均增幅分别达18%、28.4%、13.1%。目前,江苏稳定运行76条海江河联运线路,为江苏本地制造业“量身定制”物流运输产品。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欣表示,江苏将围绕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战略目标,全面打造江苏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助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我们将实施运输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加快打造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江、沿海、沿运河四大铁水联运通道,持续推进‘小快灵’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建设;实施运输产品创新示范工程,打造‘四大通道+五大枢纽+N个节点’的陆海双向铁水联运体系,丰富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同时,实施发展环境优化示范工程,加快打造江苏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式联运经营人梯度培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