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 | 我苏青评:从千年运河黄金水道,解码水运强国的古今密码

【编者按】

千年水韵,润泽江苏。在这片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终与为民的初心交相辉映。一代代奋斗者以水为笔、以民为本,将安澜兴水、生态惠民的时代华章,深深写入江苏大地的壮阔图景。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来自江苏的高中生们以画笔为媒,将千年治水智慧与新时代水利成就凝于尺素之间。

画卷之上,流淌的不仅是江河湖海的水脉,更是绵延千年的文脉;笔触之间,勾勒的不仅是巍峨大坝与纵横渠系,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他们以独特的观察和青春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这既是青春的宣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实验学校)高二1班 李振墅:

千年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纵贯神州南北,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辉煌。2500余载光阴流转,京杭大运河的水波里,依旧荡漾着繁忙的韵律。以水为生的劳动人民,是运河上永不褪色的群像,他们用肩膀扛过漕粮,用纤绳拉过岁月,也亲眼目睹了运河沿岸从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的华丽蜕变。

遥想当年,运河之上货船云集,如一条条灵动的纽带,串联起华夏民族的经济血脉。南方的丝绸,似蝉翼般轻薄,在船舱里堆叠成七彩的云;武夷的茶叶,带着岩骨花香,被茶商们小心翼翼地封装,顺着水路一路北上,在京城的茶馆里氤氲出江南的烟雨。北方的粮食,满仓满囤,是黄土地的馈赠,沿河南下,滋养着水乡的稻禾;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在船工的号子声中,被运往江南的亭台楼阁,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趣。

那些弯腰拉纤的纤夫,赤着脚,脊梁上的汗珠滚落,滴在运河的水里,也滋养了两岸的市集。运河边的码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贸易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船在这里靠岸,脚夫们喊着号子搬运货物,商贩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声、茶馆的说书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市井里的繁华乐章。水路,就是这样一条流动的血脉,让经济的脉搏在广袤的大地上有力跳动,让农耕文明的火种,在运河两岸燃成燎原之势。

运河的水,依旧在岁月里静静流淌,却早已褪去了旧日模样,化作一条奔腾在新时代的“黄金水道”。你看那巨大的货轮,钢铁的身躯上满载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宛如现代版的“百宝箱”。里面可能装着浙江的智能小家电,正待奔赴北方的千家万户;也可能是江苏的时尚纺织品,将为千家万户的衣橱添上一抹亮色。这些货物沿着运河,高效地分发到全国各地,恰如当年的漕运,只是如今的“船”更快、“货”更丰富、“路”更智能。岸边的龙门吊,如钢铁巨人般精准作业,将集装箱轻轻抓起、稳稳放下,每一次起落都是现代物流效率的生动注脚;卫星导航、智能调度系统让船队在运河上的航行如履平地,曾经的纤夫号子,早已被电子屏上的数据流转和船用柴油机的轰鸣所取代。

水路经济的繁荣,背后是咱们国家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从漕运时代的“南粮北运”,到如今的“产业互通”,运河的水还在流,船上的货物在变,但那份繁荣的劲头始终未变。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中国经济从农耕文明的袅袅炊烟,到工业文明的机器轰鸣,再到数字经济的流光溢彩;又像一座立体的课堂,让我们这些高中生明白,无论是古老的运河还是现代的贸易,唯有流动与变通,经济的大树才能永远枝繁叶茂,生活的花朵才能永远娇艳盛开。

当我们站在运河边,看古桥与现代货轮同框,听着的纤歌与科技的潮声共鸣,便能深刻领悟:水运利国,不仅是过去时,更是现在时、未来时。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水道,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续写着“黄金水道”的传奇,让中国经济的“流动之美”,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