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共建美丽滨海“国际朋友圈” 盐城这场全球论坛交出新答卷

金秋送爽,丹鹤翔集,黄海滩涂上生机盎然。在这最热闹的时节,一场全球瞩目的“绿色之约”如期而至。

9月24日至25日,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举行。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滨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2023年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成功召开,这份黄海之滨的实践,正成为全球滨海治理的生动样本,此次再聚首,他们,又将绘出怎样的“生态答卷”?

万物有灵 奏响生态交响曲

从空中俯瞰盐城海滨,亚洲最大的海岸湿地——黄海湿地呈扇形匍匐铺展,潮汐日夜滋养,滩涂至今仍在“悄悄生长”。这块曾经无名的土地,如今成了生灵的家园,条子泥湿地里,万千候鸟翩跹,野鹿荡深处,暗夜星空璀璨。



这份独特之美背后,藏着盐城对生态的用心守护。

近年来,盐城积极践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成功实施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等项目;出台《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更推进海岸线整治提升、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互花米草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盐城拥有可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连片潮间带滩涂,这片由长江、黄河泥沙千年沉积形成的沃土,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行列”,南京大学教授、盐城市黄海湿地研究院院长高抒接受采访时表示,盐城在湿地保护方面的探索对全国乃至全球自然遗产地研究意义重大。



对自然的珍视,换来最动人的回报。小青脚鹬种群“家族壮大”,丹顶鹤在这里“添丁进口”,越来越多生灵把盐城湿地当作“永久家园”。截至2024年底,盐城共记录物种数4759种,较2023年底增加67种。

如今的盐城,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与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湿地保有量达76.9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0.9%。“盐城的实践告诉我们,湿地不是发展的障碍,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资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及朝鲜代表卡洛斯如此评价。

追风逐日 画出“风光”好图景

穿行在盐城沿海公路,目之所及是震撼的“能源风景线”。只见银白色风车在海天间轻盈旋转,深蓝色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如果说,绿色是盐城的底色,风与光则是她得天独厚的“笔触”。

这里地处黄海之滨,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每秒7.6米、远海接近每秒8米,是全球海上风电开发的“黄金区域”。年平均光照时间约2280小时,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太阳能资源富集。



依托这份“风光”馈赠,盐城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优等生”。数据显示,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65.37万千瓦,占全国总量13.4%、全球7%;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是我国东部沿海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翻开盐城的绿能版图,产业竞争力同样突出。风电领域,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构建起全产业链,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产自盐城;光伏领域,集聚天合、阿特斯、晶澳等8家行业前10强企业,综合产能全国居首。

“盐城不仅在让自身变得绿色,也在让世界变得绿色。”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前部长马利克·阿明·阿斯拉姆直言,盐城既是少数在城市范围内守护湿地生态的地方,也是为全球生产绿色能源装备的制造高地。



近年来,盐城还率先布局零碳转型,走好绿色革命的“关键落子”。作为全国首批、江苏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以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为先导,分别聚焦“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氢能”“绿电+冷能”特色,在全国率先探索“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协同路径,为沿海城市零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盐城方案”。

转动的风机、闪耀的光伏板、涌动的绿电,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照亮了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零碳未来。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正以“碳路先锋”的担当,探索出一条向海图强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全球协同 打造美丽滨海新样本

当前,全球滨海生态系统面临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在协调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巨大挑战。面向未来,如何推动滨海生态保护从单点探索走向全球协同?本次论坛给出了务实答案。

论坛形成各方共识类、研究成果类、实践案例类、合作签约类等四大类成果。其中,《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是全球首份滨海区域系统性评估报告,填补了该领域综合评估的空白;《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二批)》收录9个典型案例,涵盖红树林、滨海盐沼、沙质海岸等海岸带保护修复具体实践,为沿海地区统筹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了知识成果共享,论坛“国际朋友圈”也在扩容。自2023年发布《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以来,合作伙伴已由15家初创机构发展到覆盖五大洲的25家成员单位,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加入,国际化、代表性显著提升。

“伙伴关系是应对挑战的最有力工具。”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斯科特·莫里斯表示,当前,各国需要携手合作,不仅要交流经验,更要加强协调,区域与全球合作能带来更有效的结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提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全球滨海论坛高度重视,将通过加强多方协作与区域互联,共同推动全球滨海环境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前主任特雷莎·蒙迪塔·林呼吁:“让我们继续守护和倡导滨海生态系统。这些充满活力的空间,陆地与海洋在此相遇,也是我们未来繁荣的起点。”

中国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雷光春说,面对气候变化、生态退化与社会发展等多重挑战,实现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推动科学创新、协同治理与公众参与。他期待,中国能继续在全球滨海湿地保护的舞台上发挥引领作用,并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行走在黄海之滨,脚下的土地可能就有从唐古拉山漂移来的沙粒,这是大海、陆地、江河相遇交融的自然写意。2025全球滨海论坛虽已落幕,但盐城与全球伙伴共同书写的“生态答卷”才刚刚起笔。“万类霜天竞自由”,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将孕育出更丰硕的成果。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孟晓晴 内容综合自2025全球滨海论坛新闻中心)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