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海门最东端的包场镇港新村,曾是座“靠海吃海”的传统小渔村。十余年间,它从村集体账户不足10万元的 “落后村”,一路跃升为总资产超5000万元、年物业收入稳定破百万的“幸福村”。搭乘沿海开发的战略东风,港新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逆风翻盘”,更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这里是海门的‘东大门’,以前虽临海却路难行,搭乘公交车前往市区需要两个多小时。如今328国道、津海路纵横贯通,四通八达,上哪都方便!”谈起村貌变迁,村民朱广昌对交通改善感慨颇深。退休前,他是海门某建筑公司的会计,以往出趟门得转乘好几趟车,就连去镇上买菜都颇费周折。“那时候菜场、超市、卫生所等配套远不如现在。”如今,随着路网不断升级,港新村一举打破地理隔阂,为“物流通、产业兴”奠定了基础。
交通蝶变,如一把金钥匙,彻底打开了港新村联通外界的大门。昔日偏居海隅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包场镇区域的重要交通节点,为产业集聚、生活提质、文旅拓展埋下精彩伏笔。
创业者返乡深耕 小渔村捧起“新饭碗”
路通人聚,机遇也随之涌来。在津海路与328国道的交会处,港新村人张淮鑫创立的加斯顿装饰有限公司,生意正日益红火。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16岁便离家赴山东闯荡,一头扎进装潢行业。“这几年每次回来,都能看到家乡的新模样——路变宽了、楼变高了,大项目一个个落地,安置小区、商业楼盘也接连拔地而起。”眼见家乡日新月异,2023年,张淮鑫毅然放弃在山东打拼十几年的事业,选择返乡创业。
“我和朋友合伙开了这家装修公司,村里特别支持我们返乡青年,办公场地就是向村里租的,首年还减免了20%的租金。”张淮鑫谈起自己的返乡创业历程,语气里满是感激,“我们有经验、有技术,刚回村就接到了东兴花园一位业主的装修订单。”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的口碑,再加上村里的推荐,公司很快步入正轨。“眼下沿海开发势头正盛,港产城融合也在加速,我们的订单类型也越来越多元了。”如今,公司业务早已不局限于家装,办公楼、厂房、宴会中心、农家乐等工程类项目接连上门,“目前手头还有海奕丰茂府、晟园等6个家装项目,以及1个办公楼装修项目,公司年营收已经达到几百万元。”
张淮鑫的创业成功,正是港新村产业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从祖辈 “靠海吃海” 的单一谋生模式,到如今返乡创业潮起、本地就业渠道拓宽的多元发展格局,村民们端稳了 “新饭碗”,港新村也一步步实现了从传统渔村到现代化产业新村的蝶变转型。
物业经济“破茧成蝶” 小渔村盘活“资金池”
“这里原本是我们的老村部,现在租给了加斯顿装饰公司。”港新村村干部张晓玉指着场地介绍道。从过去120平方米的狭小办公点,到如今12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港新村的这场“办公环境蝶变”,源头正是2013年推行的农村土地“挂钩复垦”政策。
“2010年我刚到港新村时,村集体账上不足10万元,最难的时候甚至发不出干部工资。”村党总支书记张记永对昔日“捉襟见肘”的日子记忆犹新。那时的港新村,2/3的区域面临拆迁,土地资源大幅缩减,靠土地吃饭的传统经济路越走越窄,再加上村里土壤贫瘠,高效益农业难以推进,村集体经济在海门长期处于垫底位置。
困局如何破局?2013年,港新村借农村土地“挂钩复垦”政策东风,整合村内闲置土地后集中对外发包,终于为村集体赚得“第一桶金”。彼时恰逢沿海开发热度攀升、海门港新区建设提速,流动人口随之增多,周边物业需求也应声迸发。张记永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当即提出“有钱先置业”的思路——以物业租赁为突破口,为村集体经济开辟一条风险低、收益稳的增收新路。
依托“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政策支持,港新村率先购置近7000平方米房产,打造多功能商业服务中心,涵盖酒店、餐饮等业态,并全部成功出租,物业经济从此步入稳定增长轨道。
2023年7月,港新村党群服务中心迁入新址后,村集体趁热打铁,又购入6间临街门面,仅用一年时间便全部租出。如今,村里“核心商业体+沿街商铺”的物业布局已然成型,物业租赁收入更是实现了“阶梯式跃升”。目前,单是物业租赁这一项,村集体每年就能有超100万元的收入。“就算没有其他产业支撑,单靠租金和存款利息,也足够覆盖全村的日常开支了。”张记永底气十足地说,“我们村彻底告别了‘无钱办事’的日子!”
从“村强”到“民富” 小渔村筑就“幸福家园”
作为海门唯一的临海区镇,包场镇坐拥25公里海岸线。如何让这条 “黄金岸线” 真正释放 “黄金效益”,始终是当地坚守的发展愿景。“我们港新村,就是沿海开发红利的实实在在受益者。”张晓玉表示,随着包场镇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港新村物业经济持续壮大,目前村集体总资产已超5000万元。
在发展进程中,港新村始终坚持以服务村民为核心。自2013年起,村集体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建立物业收入分红机制,让村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
“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能领村级尊老金,独居老人家里免费安装摄像头,方便子女远程看护。小孙子总说,现在老家跟城里没啥两样,一放暑假就吵着要回来。”村民朱广昌的一番感慨,恰恰折射出港新村“一老一小”服务里藏着的民生温度。不仅如此,村里的农家书屋每月会组织3到4场活动,还专门设了爱心托班照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让这些“小候鸟”在村里也能安心快乐地成长。
此外,物业收入还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持续动力。截至目前,港新村已实现路灯全覆盖、道路全硬化,并先后建成法治廉洁文化公园、百姓大舞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等公共设施。曾经闭塞落后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老有颐养、幼有优育”的现代化幸福家园。
光伏文旅双轮驱动 小渔村走出“特色路”
“光伏项目回报快、收益稳,是咱们村增收的好路子!”在光伏项目初步试水成功后,港新村今年又计划投入45万元,进一步扩大光伏建设规模。港新村的蜕变,不止于当下的美好,更在于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小渔村也要走特色路。”张记永展望,“物业经济是支柱,必须坚持;同时我们还要发力文旅赛道,把好资源变成效益。”依托村内海港生态公园的天然资源,港新村计划联合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并与周边餐饮企业合作推出农家乐项目,打造滨海休闲体验品牌。
站在港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举目远眺,东侧是烟波浩渺的黄海,岸边千亿级中天钢铁项目正全速推进、势头强劲;北侧紧邻风景如画的海港生态公园,驱车5分钟便能抵达镇区,酒店、商超、餐饮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未来的港新村,不仅将依托现有产业持续实现“稳健增收”,更要借特色文旅打响村庄品牌——吸引游客走进海港生态公园、品尝地道海鲜美食、沉浸式感受渔村独特风情。
曾经的小渔村,正在“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演绎着新时代沿海乡村的精彩故事。(记者 顾赛花 陈苏 李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