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柳子戏迎来了绽放的一年。9月,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老青天》首次登上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便斩获“优秀剧目”奖。5月,青年演员尹春媛摘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两项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正是有着“天下第一团”的柳子戏,以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理念践行古老剧种复兴之路的生动注脚。


尹春媛获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柳子戏拥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是我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国戏曲史上有这么一句话:“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东柳”指的便是柳子戏,它自元明时期中原俗曲小令衍化而来,历经近六百年发展,吸收高腔、青阳、昆曲等诸多声腔精髓,形成兼具北曲豪放、南戏婉约的独特曲牌体系,是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曲牌体剧种之一。这份厚重的文化家底,既是传承的根基,也意味着独一份的责任——作为全国唯一的柳子戏专业表演团体,如何让这株“戏曲活化石”在当代土壤中扎根生长,成为一代代“东柳人”始终求索的答案。

柳子戏《老青天》剧照
创作,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柳子戏的创新,从不是抛开传统的另起炉灶,而是在根脉之上寻找与时代的共鸣,新创柳子戏《老青天》便是这样的佳作。该剧以八十二岁高龄仍坚守反腐一线的包拯为主角,以“花脸花旦”的传统程式,注入当代廉洁文化内涵。自首演以来收获全网直播观看超325万人次,先后斩获第38届田汉戏剧奖、第十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荣誉,这是传统与时代同频的最好证明。

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非遗进校园活动
在跨界融合的路上,柳子戏的探索大胆又鲜活。小剧场作品《妄》,将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搬上柳子戏舞台,开创性采用“西戏东制”手法,将原剧主角拆分为“狄”与“影”两个角色,通过自我与本我的对话展开东西方命运哲学的碰撞,这份先锋尝试甚至吸引高校研究者聚焦其改编价值。而肢体剧《三个和尚》则另辟蹊径,刨除晦涩唱词,以柳子戏传统曲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低龄观众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成为“非遗进校园”的经典剧目。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阶梯式推广方案,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感知柳子戏的魅力。

柳子戏《三个和尚》剧照

柳子戏《妄》剧照
底蕴深厚的柳子戏还借助电视、网络等渠道,让这腔六百年的东柳古韵,跨越地域与年龄的界限,走到更多观众面前。山东卫视《戏宇宙》的舞台上,尹春媛与嘉宾合作改编的戏腔版《孤勇者》,融入锣鼓点、戏曲念白等柳子戏元素,一句“600年,听我东柳吐琼音”,唱尽剧种的底蕴,也道尽戏曲人代代坚守的孤勇;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中,柳子戏融合秀《秦琼表朋》以戏腔混搭说唱的创新形式惊艳亮相,引得年轻观众阵阵喝彩。线上的热度同样喜人,改编的《神女劈观》在B站播放量达46万次,尹春媛的短视频账号收获9.2万粉丝,《好戏山东——果然有好戏》首播,直播观看人次10万+。

柳子戏版《孤勇者》海报
戏以人传,人以戏立。柳子戏的新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与成长。尹春媛摘得梅花奖的背后,是全团“一棵菜”的齐心合力。终评舞台上,她一人跨闺门旦、花旦和刀马旦三个行当,剧团则精心设计垫场环节,乐队现场奏响传统曲牌,老艺术家甘当绿叶,台前幕后拧成一股绳,才让柳子戏的美淋漓尽致。《妄》《一个人的梧桐雨》等创新剧目,更是以年轻主创为核心,在杨琨、高鼎铸等名家的指导下,让青年演职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练就了更扎实的功底,也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从《老青天》的传统出新到《妄》的跨界探索,从直播间的流量破圈到青年人才的崭露头角,“东柳”印证着古老剧种的生命力,不在于封存过往,而在守正的坚守里,在创新的勇气里。当六百年的戏腔与当下的心跳同频,这株老树,便总能发出新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