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化点“金”,让传统技艺变经济活水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在南通进行,探访传统技艺企业,从蚕丝到扎染,感受江苏促进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基因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点活”传统技艺,关键在构建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产业生态支撑。江苏用产业化思维让文化资源从“文化符号”变成“经济增量”。在江苏南通,鑫缘集团率先推行的“公司+基地+农户+科研院所”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与保护价收购政策,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稳定了原料供给,形成“企业引领、农户参与、科研助力”的良性循环,不仅让茧丝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引擎”,更通过产业扶贫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实现了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三重”共赢。数据显示,2024 年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 2.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8%,可以说,产业联动让文化资源真正活成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科技赋能,为传统技艺在数智时代绽放光彩插上翅膀。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传统技艺唯有主动拥抱科技,才能打破“老古董”的刻板印象,在创新中永葆生命力。江苏华艺时装集团与东华大学联手研发的 AI 扎染机器人生产线,不仅让生产效率提升了6倍,更以95%的技艺还原度精准复刻工艺师的细微动作,既保留了扎染“独一无二”的艺术精髓,又解决了传统手工产能低、标准化难的痛点。科技的加持,让传统技艺不再局限于审美与实用,更拓展了应用边界与价值空间。如今,江苏现已形成“千企联百校”创新格局,AI、大数据、自动化等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全产业链,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实现全流程赋能,让传统技艺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机。

  从蚕丝到扎染,从田间到T台,江苏正以“文化+”为笔,绘就一幅产业融合的“富春山居图”。数据显示,仅南通一地,2024年全市1507家规上纺织企业年产值达2407亿元、同比增长12.64%;扎染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00%,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放眼全省版图,南通的成功案例正是江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缩影。无论是从苏州刺绣的“数字藏品”,到宜兴紫砂的“元宇宙展厅”,还是从扬州漆器的“国潮联名”,到徐州香包的“直播带货”……江苏各地正用“各美其美”的文化IP,激活“美美与共”的经济生态。

  文化点“金”,让传统技艺变经济活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文化基因融入产业血脉,当古老智慧碰撞现代科技,我们终将见证:那些穿越千年的传统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续写更璀璨的传奇!(施琮)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