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解题“急难愁盼”,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公布,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10项重点举措;根据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每5年增长1岁……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好惠民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只有不断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解题,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触手可及的获得感、稳稳当当的幸福感、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急难愁盼”四个字,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此次《意见》最核心部分是“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这八字方针,不仅是政策的导向,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当前,我国民生领域仍存在洼地。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之间,医疗保障水平差异明显;群体之间,养老托育服务供需错配。《意见》以“均衡性”“可及性”破题,推动资源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倾斜。比如,灵活就业者参保户籍限制全面取消,让2亿多“漂泊”的打工者吃下定心丸;1000所优质高中扩建,给“中考分流”焦虑开出治本良方;医疗资源下沉县域,让基层群众不再“小病拖、大病扛”;“两个80%”硬指标,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政策精准度的提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今年以来,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更加强化,每1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就有超7亿元投向了民生领域,我国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把百姓期待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中央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支持各地及时发放救助金,落实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达到每人每年99元……从就业到医疗、从教育到养老,百姓身边事、贴心事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越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越要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切实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细化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中,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落实到一个个具体行动上;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民生优先的行动指向、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只要政策有温度,执行有力度,思维有角度,就不怕办情有难度;“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定能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季宝干)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