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连云港:从“水上漂”到“岸上富” 看海鲜小镇的共富密码

【连网】(记者 庄婷婷)“以前单打独斗,品控不稳,物流也贵。现在公司统一把关,还谈下快递优惠价,每单成本降了快一块钱!”在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海头镇海后村,村民闫旭边打包鱿鱼干边感慨。如今的海头镇,早已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渔村——这里是“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是年产值超94.8亿元的海洋经济强镇,更是让渔民从“水上漂”变身“岸上富”的共富样本。

从“卖鱼获”到“卖品牌”:

强村公司激活蓝色经济

以前,渔民凌晨出海捕的梭子蟹,要赶在天亮前送到镇上的农贸市场,遇上淡季,常常为了几毛钱差价和商贩磨破嘴皮。但现在,走进海后村的朱蓬口海鲜市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14.93万平方米的暂养池里,休渔期的梭子蟹依然活蹦乱跳,零售区年销售2900吨、批发区年销售1.2万吨,9.7亿元的年销售额里,藏着海头人“伏季休渔,市场不休”的智慧。

最让人感慨的是市场里的“三减三加”:减水分、减皮筋、减厚袋子;加分量、加服务、加承诺。曾经人们买海鲜总是担心缺斤少两,现在走进市场,电子屏实时显示商户诚信评分,党员商户带头挂出“缺斤短两包退赔”的承诺牌。这里成了全省首个海鲜智慧市场,手机扫码就能追溯每只螃蟹的捕捞源头。

这一切转变,始于“强村公司”的诞生。海后村率先成立两家村级公司,把零散的海鲜摊整合为电商服务中心。网红孵化基地里,年轻渔民对着镜头吆喝“海滩免费,海鲜不贵",产品优选基地里,八爪鱼、皮皮虾被打包发往全国。2024年,海后村经营性收入达347.6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万元。

为了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海头镇党委牵头组建镇级强村公司,并吸纳5个经济薄弱村入股。“我们打造‘1+1+5’联合共富党委,各薄弱村通过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资金共享、资源共享、收益共享,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海头镇镇长张艺馨说。

从“单干户”到“产业链”:

全链条发展念好“大海经”

在海头镇,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但怎么念好这本“海经”?海头镇用一条全产业链给出了答案。

——育种养殖端:235个工厂化养殖车间里,海参、鲍鱼住着恒温“海景房”,每个车间年利润60万元;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赣渔养0001”落户海头镇,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国产深海三文鱼。

——电商交易端:全镇3000多户电商主播,把海鲜卖到全国,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去年夏天,网红“超级静”参加镇电商协会牵头组织的直播培训后,短短3个月通过直播间卖出了6千斤大虾和龙虾尾。

——物流冷链端:500多辆冷链车穿梭在渔港,除了西藏、新疆,全国省会城市都能次日达。

产业火了,人气就来了。现在的海头镇,不只是卖海鲜,更是“赶海小镇”——旺季每天4万游客踩着浪花捡贝壳。在海边的渔家乐,老板指着菜单笑:“现在游客不光点海鲜,还抢着买我们晒的鱼干当伴手礼。”

从“口袋富”到“生活美”: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海头镇,富裕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全镇5万多劳动力,近一半在海洋产业链上就业。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比全区农村平均水平高67%。

日子富了,生活也要美。这两年,海头镇建了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8个村加入海州湾渔港风情片区。

家住大官庄村的王穆翠今年70岁,每天傍晚都和老姐妹们跳广场舞。最让她念叨的是村里的养老睦邻点,中午能去吃热乎饭,“比在家开火方便多了。”

站在海州湾的沙滩上,看着夕阳把渔船染成金色,远处电商直播间的灯光星星点点。海头镇的故事,是千万渔民的上岸梦,更是乡村振兴的共富路。如果有人问海头的夏天是什么味道,那是海风里的咸鲜味,是直播间的吆喝声,更是每个海头人日子越过越甜的幸福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