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快快评|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挑错,“大学之大”该如何展现



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问题,引发关注,冲上热搜。北京大学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网友所指两处问题,分别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学院(系)专业学习”被指存在“句式杂糅”问题;“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

实事求是地说,所指两句话并无明显差错。但正如专家所言,一句不够简洁通顺,另一句不符合语言习惯,因而有改进空间。

假如北大坚持认为,此种表述没有语病,可以不加修缮,又当如何?想来也不会有人逼到北大门前,毕竟,语言表述方式和习惯是多元化的,未必要统一。相关表述存在多年,亦被默认多年,自也显示出一定的“容忍度”。不过,人们对于熟视无睹的问题迟迟没有提出意见,不代表这些问题不需要“精修”。如果一直放任文字不够精炼、不接地气的问题存在,问题无疑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扎眼。

当下,高校录取通知书备受关注。一方面,各校在形式和材质创新上不遗余力,做出了诸多改变。说某些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是艺术品,并不为过。这些变化契合着年轻人爱好时尚、珍视仪式感的心理,开启了高校和学生的精神互动;另一方面,在多家高校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中,存在一目了然的差错。例如,宜宾学院2024年录取通知书上将“录”字打成了“寻”字、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录取通知书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巢湖学院2023年录取通知书里把“9月6日”写成了“9月6月”。此类差错的出现,完全是工作马虎、把关不严的结果。虽说一份录取通知书并不能代表一所高校的真实水平,但毕竟是高校面向外界的一扇窗。这扇窗是明是暗,是美是丑,关系重大,绝不是寻常小事。

以此观之,高校唯有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更加精细地制作录取通知书,绝不允许出现一个“硬伤”,方能保持高校的一份斯文和体面。

相比之下,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出的问题要轻得多,以至于只需在文字技术或技巧层面展开讨论。对于网友的批评乃至上网发声所带来的影响,北大有关方面给出的态度是开放性的,也是积极的。人们在期许一个合理下文的同时,也得以窥见一所知名学府的胸襟。

没有在录取通知书上给学生发出最精纯的文字,算是北大的一份遗憾。在这个问题上,北大没有傲慢的资格,而有着敞开心扉、听取辣言辣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保持谦抑态度,与外界良好互动,是“大学之大”的应有体现。在“大师之大”所指向的人文环境中,包容和共同进步,是不变的主题。就此而言,北大向其他高校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