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长期照护师成热门新职业,银发经济撬动“4050”再就业


 

4月中旬,全国首场长期照护师初级工(五级)考试在南通举行。这场原计划只有百人参加的考试,最终报名人数达到了909人。4月28日,来自南通海安的49岁的王汝芳获得了“000001”号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工作收入稳定,市场需求量大,长期照护师成为了热门新职业,不但为“4050”再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投入这个行业。“银发经济”为求职市场带来更多岗位,也让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打破传统观念。近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江苏南通、无锡两地的长期照护师,对这个神秘职业进行了深入调查探访。

 首批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获得者,王汝芳为左一(许丛军摄)


“000001”号资格证获得者王汝芳:

从开小吃摊转行,投身照护服务职业新蓝海

5月9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49岁的王汝芳和51岁的搭档崔恒霞,一起抵达位于海安市胡集镇的一户居民家中,为77岁的江大爷提供照护服务。对于这个服务对象,她们已经相当熟悉。和江大爷寒暄了几句之后,开始惯例地测量生命体征指数,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判断服务对象情况稳定后,才正式开启时长70分钟的服务流程。

 王汝芳在记录照护对象的相关数据


77岁的江大爷数年前因突发中风偏瘫,几乎全身无法动弹,但精神状态还算不错。见到这两名熟悉的护理员,江大爷露出了笑容。刮胡子、洗头发、擦身体……王汝芳二人配合默契,动作熟练而轻柔。

“我老公是个木匠,平时工作也很忙很辛苦。我公公中风之后,我们夫妻俩承担照顾工作,负担很重。有了上门照护服务之后,减轻了我们不少压力。”江大爷的儿媳方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女儿现在也生了孩子,有护理员协助照顾老人后,她能抽出不少时间陪伴女儿和外孙。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她们会给每位照护对象提供每周两次的上门服务,每次都是定时定点。经家属确认同意后,照护过程可以全程录像,所以照护对象的家人们也很放心。“我们会在服务的节点拍摄实时打卡照片和视频,上传到云端,以便上级部门随时回看和检查,这也是给服务对象和家人一个保障。”王汝芳说。

海安市邻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莹介绍,现在公司在海安有29名员工,以女性为主,年龄最小的31岁,大多数员工年龄在50岁到55岁之间。按照不同年龄段,每天接单的上限也不一样。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公司有部分兼职“替补”人员。要是全职员工临时有事,就会安排兼职人员临时顶上,确保不会有疏漏。“我们公司目前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属于转行再就业的,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自由度也比较高。”吴莹说。

 王汝芳获“000001”号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许丛军摄)


王汝芳就是转行大军中的一员。她以前做小吃摊,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准备各种食材,到晚上10点多才能入睡。随着年纪增长,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我家里本身也有老人需要照顾,本来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整个人连轴转,身体和精神都是很疲惫的。”王汝芳说,她的同龄人找工作,大部分也是进厂,很难兼顾家庭。对于她来说,从事照护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得知可以参加考试后,主动报名参考,备考了几个月。”王汝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依靠扎实的备考,她很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考试项目,拿到了证书。她也期待以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抓住机遇转行考证,外来打工妹定居无锡

像王汝芳这样中年转行的“4050”求职者,在这个行业中并不少见。在无锡,46岁的杨小娇也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今年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具意义的一年,前不久她刚通过了考试,获得长期照护师证书。靠着长期照护师这份工作,来自河南的她如今已在无锡安稳定居下来。

 杨小娇的工作日常


此前杨小娇在外地药房和诊所工作过,“就是在诊所工作时,我发现不少老人病情稳定之后,缺少专业的照护,身上都长出了压疮。”从新闻上杨小娇又了解到长期照护师这一职业,在家人的鼓励下,2020年杨小娇加入无锡易得康,从事长期照护师工作。

 杨小娇在为老人剃头


体位摆放、协助老人翻身扣背排痰、协助床上床下移动……有过在诊所的工作经历,再加上单位专业的岗前培训,杨小娇上手很快。“每天从早晨上单开始要忙到傍晚,每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靠着一辆电瓶车,杨小娇一天的路程大概在40公里。“专业的照护服务对长期卧床的人非常重要,能有效缓解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我热爱这份工作,每次看到服务对象因为我的细心照料而露出满意的笑容,我都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她说。

“一技在手,时刻不愁。我觉得这个证书含金量很高,现在行业需求量也很大,以后到哪里找工作都不要担心了!”采访中,杨小娇透露目前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对于未来,杨小娇充满干劲。

打破传统就业观念,更多年轻力量开始“试水”新行业

1985年出生的王井利是杨小娇的同事,这次也取得了长期照护师证书。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身边很多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有些人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不去找个厂上班,干这个服侍人的活儿?但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王井利说,她从事这份工作源于父亲多年前的一场车祸,“那时候我父亲住院,我们请了护工照顾他,我们发现护工只能做一些基础的照顾。我们又不懂护理知识,觉得自己没照顾好父亲,内心很愧疚。”父亲出院后,王井利开始关注长期照护行业,2019年她经人介绍来到无锡,成为了一名长期照护师。

 王井利在工作中


“我喂完老人早饭后,要帮老人整理衣服擦身,观察她的手脚有没有损伤,睡了一夜之后身上有没有红肿的地方。”王井利说将老人从床上移动椅子上后,她会继续观察老人的表情,“虽然老人不能说话,但是如果不舒服,她的表情会变得很严肃,我有时候也会问她,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的地方,老人也会配合我们点头或者摇头。”直到确认老人状态是舒适的,王井利才会放心前往下一家。

从业6年,王井利已经照顾过近60位长者,为照护对象提供包括饮食指导、床上擦浴、协助翻身扣背排痰等29项无锡市长期护理保险生活护理服务。

“现在我的父母还有能力照顾自己,我可以出来工作,帮助别的有需求的老人。也许有一天我的照护经验也能帮助到自己家人,我觉得做这个工作帮人也是帮己。”取得长期照护师证书后,身边不少人从异样的眼光转为羡慕。“我老家的妹妹还打电话问我工作情况,证书难不难考,她也想来无锡做长期照护师。”

全国有1.8亿人参加长期照护保险,“银发经济”撬动更多求职岗位

我国于2016年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目前,全国超1.8亿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累计享受待遇超260万人,定点长护服务机构超8000家,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超30万人。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8亿人,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4400万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人口结构变化催生出前所未有的照护需求。在这个行业,人才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4月24日,国家医保局会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支持普通本科加强长期照护师相关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长期照护师培训已纳入“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各地特别是已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地区,要根据本区域长期照护师就业用工需求情况,结合实际将其纳入人才需求目录、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列入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重点产业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录。按照就业补助资金管理规定用好用足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等各项政策。

这次考试中,来自无锡的杨小娇和王井利所在的易得康公司共计7人通过考试,公司也曾公开承诺,对“持证长期照护师”实施“三优先”战略:优先录用、优先派单、优先薪酬福利倾斜。这为未来长期照护师持证上岗、后续人才定级输送、提升照护服务供给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前,长期照护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是持养老护理员证书上岗,入行门槛不高。现在有了这项技能考试,为人才培育、技能等级认定等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海安市邻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接下来公司也将制定激励方案,进一步鼓励员工学习和参加考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朱鲸润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