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羊肉炉里,飘着“当归”的醇香;一条寻根路上,写着“当归”的期盼。在南京经营“台北热炒”的台胞“麻吉大叔”谭峻,用十六年时间,从一位怀揣乡愁的异乡客,成长为两岸故事的“摆渡人”。他取名“麻吉”——在闽南语中意为“挚友、兄弟”,初衷是希望与大陆同胞真诚相交;如今,他不仅把地道台湾味搬进南京城,更以自媒体博主身份,用镜头记录两岸融合的温暖现实:从跨越海峡的拥抱,到寻回根脉的泪水,再到善意的相遇,都通过他的小店与账号,汇成“麻吉”会客厅的故事,让隔海相望的期盼,化作炉灶边真实的温暖与重逢。
从“南京村”到南京城
他带着长辈们回家
“当时看到有人去拍‘南京村’,我觉得很新奇,我在台湾生活了那么多年,都不知道台湾原来有个‘南京村’。”今年1月,麻吉大叔从家乡台北驱车到高雄,将“南京村”的真实情况用视频记下来,并发到了自己社交平台上。
台湾省高雄市君毅正勤社区,一个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南京村”的地方,原名“君毅里”,是1948年随六十兵工厂迁台的员工及家眷聚居形成的特殊社区。据麻吉大叔介绍,社区大概有1700户,住着七八千人,大部分都是当年迁过去的南京人。兵工厂的前身可追溯至186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后迁至南京雨花台更名为“金陵兵工厂”。历经抗战烽火内迁重庆,战后回迁南京并改称“六十兵工厂”。1948年底,兵工厂奉命迁至台湾高雄,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
![]()
麻吉大叔在台湾高雄“南京村”和长辈们在一起
“下午四点,社区大榕树下坐满了聊天的长辈。”麻吉大叔回忆初见时的场景,声音有些哽咽,“当他们开口,那一口地道的南京话瞬间击中了我。”这段充满温情的视频在麻吉大叔的个人账号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们的共鸣。评论区里,留言汹涌而至:“听到乡音瞬间泪目”“这哪是去了几十年,感觉才从南京过去三天”“希望能邀请爷爷奶奶们回家看看”。这些真挚的留言,在麻吉大叔心中化作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一个温暖的计划开始酝酿。
![]()
麻吉大叔带四位“南京村”长辈游览南京
今年4月,在麻吉大叔的诚挚邀请与各方努力下,“南京村”的四位长辈踏上返乡之旅。队伍中,有三位是第一次踏上祖辈日夜思念的故土,有人则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王姓大哥带着母亲的遗愿来到南京,希望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这段寻亲视频发布后,仅半天就传来了喜讯。在麻吉大叔的小店里,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等待了太久的拥抱——当王大哥与表姨相拥的瞬间,泪水与笑声交织,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那一刻,我既感动又有些难过。”麻吉大叔感慨道,“我相信,这就是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任凭什么力量都割不断的。”
![]()
王大哥在麻吉大叔的小店里和南京亲人团聚
来大陆创业十六载
他的小店写满“两岸一家亲”
带“南京村”长辈回家的底气,源自麻吉大叔在大陆十六年的深厚积淀。2010年,他在上海初试创业受挫,后到镇江继续打拼。2015年,他来到南京创业,立下了“把台湾味完完整整还原在南京”的初心。此后,他既经历过品牌扩张的高光时刻,也体味过市场沉浮的冷暖,如今用台式热炒延续初心。
“半途转换赛道未必是更好的选择,不如把走过的路都变成经验。”回首创业路,他语调平和地说:“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复盘、坚持走下去。”如今,他的小店早已超越了一家餐厅的范畴,成为一座联结两岸人心的文化桥梁。在食客朱先生看来,一口地道的卤肉饭,仿佛重启了他在宝岛的旅行记忆,他向记者称赞这是“在南京尝过最正宗的台湾味道”。
![]()
位于南京仙鹤街的麻吉大叔台式热炒小店
在麻吉大叔的小店里记者看到,“南京厅”与“台北厅”遥相对望,餐具上醒目地印着“两岸一家亲”等标语。“这句话代表了两岸之间最应有的状态。”令麻吉大叔欣慰的是,这份真诚的信念正在产生涟漪效应。据麻吉大叔所说,许多台湾菜馆纷纷使用同样的标语,越来越多的台胞小店主也因此敢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一碗卤肉饭,一句“一家亲”,小店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悄然推动着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从光复节到光复纪念日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通过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看到这条新闻,麻吉大叔感叹万千。“我小时候在台湾过‘光复节’,是真的会放假的。”麻吉大叔说,“放假,就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日子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承载的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对麻吉大叔而言,“光复”二字不仅是历史课本上的厚重文字,更是中国人血脉中的认同。“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记住先辈用血肉收复台湾的牺牲。”说到这里,他语气坚定,“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我是台湾人,是新南京人,更是中国人。这三种身份在我心中是归属感的来源。”
这份认同,化作他的行动。如今麻吉大叔做小店店主的同时,成了一名拍客博主,以“摆渡人”的姿态,透过短视频的镜头,将真实、温暖的两岸故事娓娓道来。“自从拍摄‘南京村’系列,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不是去说服谁,而是让两岸同胞看见彼此最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就是我理解的两岸一家亲’。”
![]()
紫牛新闻记者在玄武湖边对话麻吉大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归”的香气飘过海峡,“光复”被赋予新时代的注解,每一个平凡的“麻吉大叔”,都在成为两岸故事最动人的书写者。他们的坚持印证着:最深沉的乡愁,终会踏上归途;最执着的守望,必将照亮回家的路。故事仍在续写,而每一颗期盼团圆的心,都在完成属于自己的“光复”。
指导单位: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出品:杨力群 双传学
制片人:尤健 刘大颖
监制:傅晴 王璟
导演/出镜:喻文君
统筹:卢婧
编导:卢婧 李雪琪
制片:袁蒙西
摄像:于房浩 朱信智 胡子煜
后期/调色:胡子煜
剧务:熊越
美编:肖甜
校对:赵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