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抗战遗址寻访|青山处处埋忠骨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人民网江苏频道,开展“红色中国·江苏印记”革命旧址寻访系列活动。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今年的寻访活动主题聚焦“追寻抗战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人民网将陆续走进江苏省1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此次走进抗日山烈士陵园、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和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

Play Video

8月5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迎来80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警校学生,同学们听了青口战役、小沙东海战等战斗故事,内心充满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也激发了将来保护好人民安宁的斗志。

抗日山,是我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上世纪40年代,抗日山烈士陵园由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联合滨海军区抗日军民“边战斗边建设”,共有2000余位烈士安葬在此。

青山处处埋忠骨。江苏现有1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包括抗日山烈士陵园、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和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在内,不少都是激烈战斗的发生地,也是抗日烈士的长眠地。

如今,从抗日山纪念馆展陈的文物,到禹王山战壕里新生的树木,再到云台山数字化演绎的红色故事,都让历史的温度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梳理革命文物、展陈更新。人民网 周梦娇摄


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梳理革命文物、展陈更新。人民网 周梦娇摄

展陈更新盘活红色资源

“抗日烈士纪念塔是陵园最早开建的主体建筑之一,最初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体和全旅抗战牺牲将士而建。” 抗日山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贺龙广介绍,1941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取得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区抗日的首次大捷。然而,担任掩护任务的18位战士被日伪军围困,几经辗转,全部壮烈牺牲。

在苍松翠柏环绕中拾级而上,14米高的纪念塔矗立在山顶。四角塔柱为整块青灰色花岗岩刻槽磨圆加工而成,顶端铸铁八路军战士戎装像一手执旗,一手持枪。

眼下,纪念塔正在实施防雷工程和日常维护保养。“在文物专项资金支持下,我们一体推进了岩体裂纹修补、塑像油漆补色、‘三防’工程建设等文物保护项目。”贺龙广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8年,每一处文物的肌理他都分外熟稔。

另据了解,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已完成改陈布展,并在今年清明节前对公众开放。“借着布展机会,我们对库藏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修复,累计从库房中整理出629件文物,依照文物分类及2023年进行的盘库建档要求,按绢类、纸质类、铁器类等进行分类,部分损坏的依法邀请有关资质单位进行修复。”贺龙广介绍,目前第一批123件文物已修复完毕,新增定级文物34件,部分展陈在新馆。


禹王山上,40平方米的弹孔遗址被完整封存。人民网 周梦娇摄


禹王山上,40平方米的弹孔遗址被完整封存。人民网 周梦娇摄

遗址保护承载抗战记忆

1938年4月,禹王山抗日阻击战打响,近2万名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将日军的进攻迟滞半月之久。时隔87年,记者踏上徐州邳州市这座海拔124.6米的碎石荒山(战前海拔126米,战火将其削低1.4米),乌桕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壮烈。

沿着栈桥走向山顶,三道由碎石堆砌的战壕遗址渐次展开,形似三个从大到小包裹的“口”字。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园长张凡蹲下身,指着第二道战壕的边缘说:“这些灵璧石围挡是2014年抢救性保护时添加的,与原材质高度相似,既稳固了结构,又保留了战壕的原始形态。”在最外侧的第三道战壕处,一个1.2米高的玻璃罩内,40平方米的弹孔遗址被完整封存,碎石上密集的弹孔清晰可见,如同历史刻下的“伤疤”。

保护不止于战壕。2014年至今,当地在纪念园247亩土地上完成了系统性修缮:山北的阵亡将士丛葬处,黑色花岗岩下安葬着部分战士的遗骨;山脚的“禹王泉”被修复青石围挡,泉水清冽,睡莲盛开,这里曾是抗战将士们的水源;山顶的“禹王园”在原禹王庙上复建,这里曾是战后的临时救助站;山脚有一棵麻栎树,是当年禹王山顶唯一幸存的树,树冠繁茂,现已被围挡保护……

如今,禹王山抗战遗址已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战遗址。


云台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人民网 周梦娇摄


云台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人民网 周梦娇摄

数字手段拓宽红色传播边界

南京市江宁区云台山脚下,一座16.5米高的纪念碑巍然屹立,“云台山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1939年2月,新四军一支部队在此与日寇激战,8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步入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旁的陈列馆,40平方米的全息投影展厅内,新四军在扬子江头、淮河之滨驰骋的身影立体投射,如临其境;锡剧《雨花谣》的旋律响起,江宁籍地下党员江雨花为夺取“江防图”的生死较量,在音诗画中徐徐展开……

“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后,我们投资700万元拓建了500余平方米的陈列馆,重点用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云台山突围战纪念馆讲解员程侦满介绍,该馆年均接待过万人次,但因地处偏远、史料分散,数字化成为“让历史走得更远”的关键。

在“烈士寻亲”展区,大屏上播放着纪录片《跨越千里,为烈士寻亲》:福建龙岩籍老人李旺声提供烈士线索后,江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多部门,通过数字档案库比对与实地核查,最终确认5位永定籍烈士和1位上杭籍烈士的身份。

“我们还联合南京市重点高校,活化‘云台山战斗’‘跨越85年的烈士寻亲故事’等红色素材,开发15分钟情景思政课,以舞台剧、短视频等形式多途径传播。”程侦满说,这堂音诗画交融的思政课将于9月推出,用鲜活的方式讲好抗战故事,让抗战精神生生不息。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