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亿立方米“放心水”惠及华北近一亿人——
扬州以“全域皆源头”护清水北上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江苏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绿水青山,正日益成为江苏百姓坚实的幸福靠山。
为生动展现全省各地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中的创新实践,即日起,本报推出“‘两山’理念·江苏实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清晨,阳光洒在扬州芒稻河面,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两岸葱郁的植被,晨练的市民沿着亲水平台慢跑,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的芒稻河上连大运河,下接长江,正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区,江都水利枢纽便由此抽水北送。
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芒稻河却是另一番模样:两岸造船厂、砂石码头无序分布,岸线侵占严重,养殖尾水和生产生活废水直排入河,内河村塘淤塞,污染随处可见。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儿还是‘臭水沟’呢?”家住附近的退休教师李玲回想当年,不禁感叹。
芒稻河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对其治理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岸共治、标本兼治”的决心打响芒稻河生态治理攻坚战。
“2017年以来,我们成立专班,先采用‘打坝抽水干河’的‘笨办法’,对5公里污水管道全面检测,溯源排查73个排放口,整治30余个混接排口;随后,实施生态清淤2.2公里,栽种水生植物3000平方米,让‘黑水河’重现绿意。”江都区住建局局长陈海平说。
针对船舶污染这个“老大难”,扬州出台了全国首部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在芒稻闸设置智能接收柜,配备2艘垃圾回收船。“这2艘垃圾回收船派上了大用场,以去年为例,全年累计回收船舶生活垃圾45.87吨、生活污水403.16立方米。”江都区副区长赵相平说。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地拆迁沿线棚户区10万平方米,关停30余家污染企业,投资2亿元将船厂旧址改建为南水北调源头公园!”对比以前,看着眼前的美好光景,赵相平欣喜地说,如今的芒稻河,全线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沿线28个生态休闲公园串联成带,成为市民“开门入园、随处见绿”的幸福廊道。
高邮造纸厂,同样在“刮骨疗毒”过程中完成了“救赎”。这家曾带动千余人就业的利税大户,曾因烧碱法制浆留下944亩“黑液塘”,而该塘紧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河道京杭运河与三阳河之间的敏感区域,成为威胁调水安全的重大隐患。
自2002年起,扬州投入数亿元实施治理工程,通过自然干化浓缩、底泥固化等技术,历经10年将“毒塘”改造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生态湿地。
以此为开端,扬州推动全域工业整治“三部曲”:2018年以来整治工业企业1248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82家,沿运河1公里内63家化工企业全部搬迁,每年“牺牲”百亿元开票销售和9亿元税收。
如今,全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规上开票销售超千亿元,实现了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以前难得见到一只,现在成了‘常客’,最多时有260多只呢!”如今在高邮灌区的高压铁塔上,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筑巢于此,高邮“候鸟生命线”志愿者王炜笑着说,“这种对栖息地极其敏感的‘鸟中大熊猫’,用翅膀为扬州的好生态投下了‘信任票’。”
守护源头的每一滴清水,都是在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源泉。多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守护一江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坚持“全域皆源头”,一步一步把“源头”的范围向纵深、向全市推进:
划定340平方公里的源头核心保护区,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将南水北调源头保护向6591平方公里的全市域拓展。南水北调扬州段连续13年水质保持为“优”,自2013年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华北20多座城市近1亿人口输送80亿立方米“放心水”。
随着生态环境变好,持续不断的生态红利随之而来,原先“靠湖吃湖”的沿湖村开始“点绿成金”。
邵伯湖位于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旁。坐落在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曾是扬州唯一纯渔民聚居的小渔村。全村1588人以船为家,过度捕捞和高密度养殖让湖泊渔业资源濒临枯竭,养殖效益低下,村庄陷入“生态贫困”循环,被戏称为“渔花子村”。
邵伯湖的水质直接影响南水北调水源安全。“保生计”还是“保生态”?
转折始于2018年,村“两委”带领党员先锋队打响生态突围战,两年间完成156户渔民、1.29万亩养殖塘退养,257户渔民退捕,拆解船只1100余艘,300多户渔民全部上岸定居。
“当时不少渔民不理解,老渔民马长才拍着桌子问‘断了活路谁负责’。”村党委书记刘德宝回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算“生态账”“长远账”,带着村民实地查看规划图。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态修复:投资改造200亩废旧池塘,组建党员护鸟志愿队,修复3000亩生态湿地,将老旧房屋改建为渔文化馆。
村里还成立文化发展公司,挖掘整理渔歌、渔技、渔俗等近4万字资料,将“沿湖渔民习俗”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举办“邵伯湖渔民文化美食节”“开渔节”等活动,单次活动最高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
今日的沿湖村已培育出“沿湖小马哥”“俏渔娘”等15大类160项自有品牌商标,孵化15家农家乐、8家民宿,开发“渔家三宝”等20多种旅游产品和36道经典渔家船菜。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升至3.83万元。昔日贫瘠渔村蜕变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最美渔村”,去年邵伯湖水质也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达到Ⅲ类。
“现在湖里的鱼又多起来了,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咱渔民的日子比蜜甜!”正在打理民宿的村民马长才笑着说。
站在江都水利枢纽极目远眺,闸门开启处碧波奔涌,一泓清水穿越江淮大地,浩浩荡荡向北而去。这汩汩清流背后,流淌的不仅是保障民生的生命之水,更是一座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鑫津 姚政宇 通讯员 赵桂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