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19时35分,南京奥体中心,本赛季“苏超”联赛即将迎来终局之战。无论谁夺冠军,这都将是属于“苏超”的荣耀时刻。
单场比赛上座人数突破6万、平均每轮吸引超百万人次抢票、商业赞助位“一席难求”……“苏超”,从一个地域性业余赛事,演变为现象级全民热潮,其火爆程度令人始料未及。
“苏超”的火爆并非偶然。这背后不仅是“散装”江苏的幽默自嘲、全民“玩梗”的热情参与,更是地域文化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的强劲势能。
“苏超”是什么?
“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
时间拨回年初,谁也不会想到,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0个字,会迸发这么大的能量。

南京市中心户外大屏打出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标语。南京市委网信办供图
南京率先放话“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掀起“玩梗热潮”;常州燃起“笔画保卫战”,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南通百余家企业借力“苏超”文创,销售额超2000万元……赛场上“你争我夺”,“十三太保”激战正酣;发展中“你追我赶”,13座城市各显其能。
审视“苏超”:这种“谁也不服谁”的较量,本质上恰是“苏大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8月11日,海太长江隧道,由常熟制造的“沧渊号”盾构机顺利始发,开启穿江之旅。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
科技创新,夯实先进制造业根基。江苏已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实验室矩阵”;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居首;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数字核心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10.3%。

盐城滨海湿地上的风力发电机组。孙华金摄
在盐城市,大丰区海岸线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旋转,与蔚蓝色的海水相互映衬。
绿色转型,持续释放发展新势能。截至目前,江苏风光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5.1%,实现了对煤电的历史性超越;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
产业向“新”逐“绿”,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总量接连跨越3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3.7万亿元,经济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这片土地,以全国1%的陆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GDP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制造业规模长期领跑全国。
江苏一直努力在“超”。“苏超”能火,背后就是这股精气神。是“苏大强”的硬身板,托起了“苏超”的大流量。
“苏超”凭什么?
南通队,3个月“搬”了三次家。
5月24日,南通队迎来首个主场,这让仅有2000多个座位的南通大学体育场,格外局促。
随着“苏超”热度不断攀升,联赛第三轮结束后,南京、苏州、南通、常州不约而同申请更换了主场比赛场地。南通队的主场更是换了三次——6月主场移师南通足球训练基地海门中心;7月转战南通足球训练基地如皋中心;8月搬到主城区的南通体育会展中心,这座可以“顶盖开合”的现代化场馆,可容纳3万多球迷。

10月7日,“苏超”淘汰赛1/4决赛南通主场对阵淮安,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顶盖打开。许丛军摄
审视“苏超”:接住这“泼天的富贵”,说到底要靠硬实力。
不搞“一城独大”,“散装”江苏个个能打。
在江苏,每个设区市都有一座甚至多座现代化体育场馆。这种全域均衡、可以满足不同规格赛事的场馆布局,令不少地方羡慕。这背后则是“十三太保”错位发展、实力均衡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体量看,13个地级市均跻身全国百强市,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座城市蝉联“万亿俱乐部”,紧随其后徐州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排在最后的连云港,2024年GDP也超过了4600亿元。
不止如此,“县”比“市”还能打。在最新发布的“百强县”榜单中,有25个县来自江苏,不仅数量全国第一,而且独揽前四名,昆山更是连续21年高居榜首。
“苏超”正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江苏“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基因:各地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和而不同。
苏州作为经济“领头羊”,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先进制造业引擎强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常州被誉为“新能源之都”,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南通依托滨江临海优势,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去年有119艘次新造船舶海工产品顺利出江,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建市最晚的宿迁,曾经是江苏最穷的地级市,如今实现从“江苏洼地”逆袭成为“电商新都”,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徐州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典范,泰州以医药健康产业闻名,连云港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盐城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苏南与苏北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已分别缩小到1.86倍和1.80倍。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江苏,正勾勒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集群成链的生动图景。
“苏超”拼什么?
跨城看“苏超”,比进球还顺滑。
7月5日,南通客场对战徐州,球迷孙先生一抢到门票便买了去徐州的高铁票,“坐地铁到南通西站,无缝换乘高铁,很方便。”
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苏超”。长三角地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极大便利了球迷跨城观赛之旅。
“苏超”的火爆,更多来自赛场之外的溢出效应。前六轮比赛,仅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就带动近380亿元营收。
审视“苏超”:拼的不只是“钞能力”,更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硬联通”。

常泰长江大桥实现通车。顾继红摄
9月9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常州与泰州两地通行时间缩短至约20分钟。这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三种方式于一体的过江通道。
交通作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纽带,是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十四五”以来,江苏已经成为全国“高铁密度第一省”,全省高速铁路里程达2594公里,在建高铁里程超过1000公里,70%的县级节点已经迈入高铁时代;沪苏通、五峰山等长江大桥创下多个“世界第一”;全省718个乡镇除连云港前三岛外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一级公路覆盖率达到97.5%。
坐在南京百家湖畔,喝啤酒看“苏超”;漫步苏州平江路,古桥听曲、小巷探秘;走进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感受穿越千年的文脉记忆……
江苏文脉深厚,文博资源丰富,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苏超”正巧妙串联“吃住行游购娱”的全域文旅消费场景,绘就一幅文化繁荣与经济活力交相辉映的精彩画卷。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0%;前8个月,规模以上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分别同比增长10.7%、20.2%;旅行社及相关服务同比增长11.9%;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
经济强、文化兴、交通畅、民生实。
“苏超”热潮背后,“苏大强”以均衡发展托起全民热情,用硬实力接住流量红利。从足球到文旅,从产业到民生,这片热土正以创新与包容,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样本。
(王震、张妍、王继亮、黄钰、金慧慧、任晓燃、常雨薇、王纯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