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好评中国】紫金e评:让红色基因成为老区发展的“活引擎”

红色资源从来不是封存在纪念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为老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的“活资产”。如何让红色基因从精神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10月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延安举行,给出了“双向赋能”的答案——既以红色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又借产业实践传承红色精神,这种“精神铸魂+产业落地”的融合路径,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要让红色文旅打破“打卡游”局限,关键在于构建“精神共鸣+经济循环”的闭环。传统红色旅游常陷入“走马观花”的困境,核心症结在于只重“参观”不重“体验”,只讲“历史”不连“当下”。此次延安的实践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一方面,通过“红旗漫卷新山河”全媒体传播,将革命旧址与产业园区、历史故事与当代成就串联,让红色文旅有了“时代注脚”;另一方面,借助百余人调研采风与多场融媒直播,把“单向讲解”变成“双向互动”——游客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能跟着镜头重走长征路、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抗战岁月,甚至能通过直播链接直接购买当地特产。这种“文旅+传播+消费”的联动模式,既让红色精神有了更生动的传播载体,又为文旅产业延伸了价值链,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传文”的良性循环。

助农直播要跳出“流量炒作”陷阱,以“精神内核”提升产品附加值。当下不少助农直播沦为“一次性叫卖”,根源在于只拼“低价”不挖“价值”,缺乏能打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点。延安“延安好物带不停”的实践,给出了差异化思路:不单纯展示安塞苹果的口感、手工艺品的工艺,而是把“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融入产品故事——苹果的香甜,是果农扎根黄土、抗旱保收的坚守;手工艺品的精美,是匠人传承文化、创新创业的执着。这种“精神+产品”的包装逻辑,让农产品从“普通商品”变成“有温度的文化载体”,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不是“一播了之”,而是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把“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为乡村振兴搭建起稳定的产销桥梁。

红色基因赋能产业升级,核心是把“精神底色”转化为“创新动能”。很多老区提到产业升级,常陷入“缺技术、缺资金”的焦虑,却忽略了红色精神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财富。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当代转化:它没有坐等外部扶持,而是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搭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平台。一方面对接高校科研资源,解决当地企业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培育本土创新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从革命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产业兴市”,这种精神的传承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针对苹果产业,研发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针对文旅产业,开发数字体验项目,提升竞争力。这种“精神引领+平台支撑+产业落地”的路径,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红色资源与老区发展的双向赋能,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精神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要避免红色文化“悬空传播”的困境,又要破解老区发展“路径依赖”的难题。对于更多革命老区而言,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红色资源,而在于能否像延安这样,找到精神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用红色精神凝聚发展共识,用产业实践活化红色资源。唯有如此,红色基因才能真正成为老区发展的“活引擎”,让革命老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既有精神厚度、又有发展温度的特色之路。(文小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