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激活街角巷尾,“微改造”改出“大民生”

南京市玄武区通过20多场座谈会推动41家商户自主更新,让老字号焕发新生;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老厂房在“修旧如旧”中变身文化地标;浙江长兴县的护城河步道从古军事防线变为市民健身走廊……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多地以精耕细作的“微改造”激活街角巷尾,从“小切口”入手改出“大民生”。

国家发展,人民有感知;国家进步,人民有获得。“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真切写照。

改变就在身边,改变的核心在于用“绣花功夫”精准回应民生需求。城市更新不再是宏大的推倒重来,而是聚焦店招焕新、步道增设、边角地活用等细微之处。它要求决策者深入街巷,如南京玄武区般倾听商户真实诉求;也需执行者怀揣匠心,像6西安电影制片厂那样践行“无伤痕开发”。精细化操作的灵魂,是“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的务实理念。看似微小的“绣花针”,一针一线编织的正是人间烟火与城市温度。

城市“微改造”,细微处见真功夫。采用“留拆改”并举的智慧,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微改造”为城市文脉的延续提供了温润土壤。浙江湖州小西街在保留青石路、白墙黛瓦风貌的同时,为历史建筑注入现代生活设施;山东威海至海港湾将百年老码头和龙门吊转化为时尚景观,使工业记忆焕发新生。景区不在远方,诗意就在家门口,“逆景区”建设理念,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持续散发魅力的活态空间。

城市的本质是为人服务,激活街角巷尾实现城市更新,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成功的“微改造”,离不开多元共治的治理智慧。当居民成为更新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改造便超越了物理层面,升华为社区关系的重塑。重庆民主村通过“三师进社区”让居民决定家门口的改造方案;武汉知音东苑凝聚党组织、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方能确保更新成果契合民意、长效可持续。

更新不在于焕然一新的表象,而在于对每个民生期盼的真诚回应。系统思维是“微改造”发挥倍增效应的关键。城市“微改造”“微更新”虽着眼局部,却需全局谋划。成都白墙公园在改造前深入调研周边需求,精准打造“15分钟生活场景”;全国范围的城市体检工作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将资源精准投向亟需更新的部位。把改造放进“一张图”系统推进,分散的“微更新”汇聚起的将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强大合力。

激活街角巷尾,“微改造”改出“大民生”。让改造之“微”汇聚民生之“大”,城市的每一次细小进化,终将绘就人民美好生活的温暖画卷。(金语)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