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江苏,以水为脉,探寻青春与爱国、奋斗的深刻共鸣。
江苏,襟江带海、河湖纵横。从奔腾的长江到蜿蜒的淮河,从浩渺的太湖到壮阔的黄海,在这里,水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丰沛资源,更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奋斗精神。循水而行,在古今交汇的浪花里,青年们正以实干担当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水与青春”故事。
水之品格,在于坚韧。从大运河的千年漕运盛景,到范仲淹在苏北修筑“范公堤”的为民情怀,到近代张謇在南通兴水利、办实业的开拓精神,“遇山开壑,遇壑成渊”的精神已深深融入江苏的文化血脉。我们看到,长江南京段上,朱春光带领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坚守15年,用沾满泥土的足迹诠释“守护江河就是守护家国”;江阴长江畔,1995年出生的“最美青年”郑冰清21年累计放流河豚鱼苗2621万尾,用生物技术守护“长江三鲜”的存续;盐城宋公堤上,青年志愿者操控无人机测绘,让“海上长城”在科技守护中延续荣光……青春的奋斗精神,正是在一次次“啃硬骨头”、闯“娄山关”的过程中得以淬炼和升华,汇聚成守护“江河安澜”的青春强音。
水之活力,在于创新。一潭死水终将枯竭,唯有源头活水方能润泽四方。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在太湖之畔,年轻科研人员用大数据、物联网织就“水质预警网”,如水流监测万物般感知水质变化;江都水利枢纽的青年团队优化调度方案,守护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水龙头”;盐城黄海之滨,青年渔民放下渔网拿起监测仪,从“靠海吃海”到“护海养海”,用行动诠释着对这片蓝色家园的热爱。“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奋斗不仅是意志的磨砺,更伴随能力的升华。今天,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青年们应勇立潮头,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闯“无人区”,锤炼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确保国家发展的“江河”拥有永不枯竭的“青春活水”。
水之力量,在于汇聚。当青春的浪花撞上时代的礁石,迸发的是无数青年学子以赤子之心汇聚的江河。在河海大学,一代代青年师生将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上,他们的知识溪流汇入国家水治理的宏图;在扬州,由“河小青”志愿者组成的护水网络,正将点滴行动凝聚成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放眼全省,更多青年从四面八方而来,或在防汛抗洪一线并肩作战,或在乡村振兴中共治水环境……这种汇聚,是无数个“我”凝聚成“我们”的生动写照。水之清澈,映照出青年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水之包容,涵养着青年胸怀天下的宽广胸襟。事实证明,只有所有人都坚定前行,才能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征程;只有每个人尽力书写的奋斗篇章,才能装订成美好生活的宏大叙事。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跨越江河,奔赴山海。青年乃国家之栋梁,民族之曙光。青年个体的水滴或许微小,但千万水滴汇入江河,便能形成推动巨轮、滋养万物的磅礴伟力。青春真正的价值,在于找到值得奉献的方向,“择一事、终一生”,是对“青春何为”最有力的回答。(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