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莹)海上生朝阳,群鸟戏沙滩。入秋以来,江苏连云港赣榆区入海口的一处海滩,成群结队的反嘴鹬觅食、嬉戏,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近年来,赣榆区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强海洋污染治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等,极大地提升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海边渔民的爱鸟护鸟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保护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为鸟类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的栖息环境。
连云港市赣榆区地处苏鲁交界,黄海之滨,是江苏的“北大门”,也是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区。这里有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旅游度假区,有秦山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被誉为“中国对虾养殖之乡”“中国紫菜之都”的海州湾渔场。近年来,赣榆区始终坚持科学分类施策,加强陆海统筹,协同治理,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同步,服务与监管并重,不断推进美丽洁净湾区建设。
告别“污水焦虑”,海湾一键解锁净化模式
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建设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赣榆区实施“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并举,大幅削减入海污染。近年来,赣榆区针对紫菜加工产业的废水处理问题,投资5000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紫菜废水处理中心“绿岛”,为中小企业提供“共享治污”服务,为园区紫菜加工中小企业提供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有效解决紫菜加工废水排放问题。同时,实施清漂行动,常态化高标准清理海湾垃圾。坚持常态化保洁与专项清漂行动并行,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海滩清洁志愿活动。2024年以来,组织1700余人次,出动作业车辆机械300余台次、船艇50艘、打捞竹等1000余根、筏架150余个,共清理岸滩和海漂垃圾200余吨。
秒变“元气森林”,生态修复守护“清新环境”
赣榆区致力于“三河两地”生态修复工作,实现自然水域连通,有效提高湿地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充分利用丰富的滨海滩涂湿地资源,精心打造占地103万平方米、总长10公里的和安湖湿地公园,实现了对城市湿地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同时,依托清退的养殖池塘,开挖1200亩湖面,加强水系连通,建设白鹭湿地公园,吸引了白鹭、灰鹭、海鸥等上万只鸟类入驻,成为众多动植物、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鱼类的繁衍地,不仅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还为公众提供了生态休闲场所。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举措使海湾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湾内鸟类种数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0%以上。赣榆区滨海湿地新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云港市秦山岛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也成功获评江苏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连云港赣榆海州湾沿海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成功入选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共享美丽滨海,生态保护燃动“蓝色引擎”
自2020年以来,海州湾赣榆段水质大幅改善,2023年近岸海域全面消除劣Ⅳ类,水质优良面积占比由2018年的25.92%提升到82.41%;9个入海河流国控监测断面总氮均值由2022年的3.45mg/L降低至2023年的2.69mg/L。长期以来,赣榆区坚持把绿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以“增绿”“护蓝”发挥海洋生态价值,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海湾内海洋垃圾得到及时有效清理处置、滨海湿地生态价值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近年来先后打造琴岛天籁、海州湾、观海亭等一批网红打卡地,以及榆人码头、栈桥等夜市休闲点,串联成一条滨海旅游精品路线,“十里金沙、百里海岸、千亩槐林、万鸥翔集”的海滨风貌更加彰显。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浓郁的海洋文化,赣榆区建设国内首家将海洋渔业文化与海洋活体生物展览融为一体的连云港海州湾海洋乐园,这也是江苏沿海地区展示面积最大、展示品种最全的海洋科普场馆,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依托赣榆优越的海洋条件,投资2.28亿元打造集科普性、专业性、智慧性、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科技馆,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是赣榆深厚海洋文化展示、宣教、文旅的新门户。以海洋科技为主要展示内容,突出海洋文化、海洋科学、海洋军事等海洋特色,以“认识海洋—向海洋进发—与海洋共舞—同海洋共荣”的内容逻辑,引领民众“知海、亲海、爱海”。
燃动蓝色引擎,坚持向海图强,如今,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画面随处可见,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良性循环,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基本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