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馆真的是让人太‘上头’了,五一假期我们来过南京‘逛馆’,今天又来了。”10月6日,记者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遇见来自安徽的游客金薇,她笑着说。
这个假期,南京的博物馆绝对是氛围感的“天花板”。各具特色的展览让观众在文物中探寻时代的脉络,在展厅中感受中式美学的浪漫。与此同时,各家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市集游园、展示演出、非遗体验等活动,将场馆特色、展览内容和时节特点巧妙融合,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市民游客前往德基艺术博物馆打卡数字《金陵图》展览,感受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氛围。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在南京逛博物馆,逛的是一种“穿越感”
这个假期,南京各大博物馆的各色大展让人目不暇接。“南博的沉浸式科技盛宴‘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展’让人特别震撼,戴上设备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如同进入‘流动的时空’,成为当年登上明代商船的一员。”来自昆明的游客石宇轩感慨道。
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漂泊”110年后首次“回家”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前人头攒动;在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中,观众静静地与莫奈、塞尚、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零距离对话……在博物馆,游客可以“一站式”打卡“多面南京”。
据了解,国庆、中秋假期过半时,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场馆就已迎来20余万参观游客。除了常设展览,市博物总馆旗下在这个假期还有10个特色主题临展同时展出,涵盖地域文明、非遗传承、红色历史、艺术创新等多个领域。
在南京逛博物馆,逛的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从上午首场开演,至夜场华灯初上,“大观园”中始终人流如织。穿汉服的姑娘在桃花树下拍照,一家人在说书人面前驻足,年轻人在邮局咖啡前排起长队,夜场观众在月灯装置前流连忘返……这个假期,博物馆里的中秋主题活动带着观众探寻文化根脉。
假期内,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新增的“中秋特辑”成为一大惊喜。说书人讲中秋习俗、贾府拜月场景再现、海棠诗社飞花令互动……“这个中秋节过得很有意境,此时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红楼中秋夜’的参与者,这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打开方式。”来自广州的游客黄芬告诉记者。
走进南京的博物馆,开启的是一场昼与夜交织的文化盛宴。夜游博物馆,看一台好戏,让身心随丝竹流转,随鼓点跃动。当夜幕降临,在甘家大院换上戏服,做一回戏中人;在夜瞻园“金陵寻梦”,于声与影的交织中共赴风雅之约;逛完南京城墙博物馆,去看一场《心印·中华门》大型光雕秀……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简泽菲介绍:“这个假期,我们以馆区的文化历史为背景,策划了‘今熙有戏’主题开放活动。白天我们有花样民游会和文化市集以及白局、昆曲、黄梅戏等不定时演出,同时还推出了很多非遗项目展演;夜间我们联合南京市演艺集团、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共同推出了京剧互动式沉浸体验项目。”
在南京逛博物馆,逛的是一种带得走的情怀
“在展厅里刚看完‘六朝建康的饮食’中的食单、厨具、餐具,没想到转眼就吃到来自‘六朝’的美食了。”10月5日,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吴茜笑着表示,“我买了建康炙酥、六朝山水糕点和江南青梅酥,味道很不错,所以多买了几份带回去,希望与家人朋友分享‘六朝的味道’。”
六朝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徐丁告诉记者,这个假期,六朝博物馆从馆藏的《六朝食单》以及相关的文物中寻找灵感,设计了这款“建康小食盒”。
南京博物院的文创集市上,那些把文物变成书签、丝巾、咖啡杯的创意,让人忍不住想“把这个博物馆带回家”。在南京市博物馆文庙雅集亲手做一个中秋灯笼,在非遗市集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剪纸——这些参与感让文化不再遥不可及。
为什么南京的博物馆这么让人“上头”?每个游客都有自己的答案。
也许是因为这座城市把最鲜活的生命力注入了古老空间。在南京,博物馆是可以玩、可以逛、可以听故事的文化会客厅。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性格:学院派、文艺范儿、市井烟火气……
也许是因为南京的博物馆不但有热度而且有温度。这温度来自策展方人性化的设计、来自一场场声情并茂的公益讲解、来自一次次志愿者体贴周到的帮助……
这种“上头”,说到底,是历史与当下在这里完美相融的魅力。当游客走出博物馆,那份震撼还在心里回荡——这大概就是南京的博物馆最让人沉迷的地方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