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扬州:看一台机床如何“智”领未来

最近,扬州工业母机(机床)产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喜人现象:


丰尚、通快金方圆、扬锻、迈安德等头部企业、“单打冠军”们加快增资扩产,建设智能化厂房,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开启了新一轮创业征途;


欧洲空气净化设备领域的标杆企业瑞士空气净化器公司、德国高端制造业佼佼者洛克威公司先后落户扬州中德欧世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产业园,为扬州高端装备制造“加码”。


image.png


在智能制造领域,本土“集团军”果断投资,国外“巨头”们落户扬州,格外引人瞩目。


新一代智能机床,是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上,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机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扬州是我国成形数控机床的‘产业重镇’,工业母机(机床)产业有基础、有市场、有潜力。”扬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朱雷霆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扬州机床企业正携手国际巨头、“百年老店”,踏上一条智能化跃迁之路。


图片


01

机床界掀起的“智能化”之风有多猛?




工业母机(机床)是制造业的基础,被称为“国之重器”。数据显示,扬州工业母机及机器人产业链共有规上企业65家,已形成金属成形机床为主、中高端单台(套)装备带动成套生产线发展、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的特色和优势。


在工业母机(机床)业基础厚实的邗江区,“负重”大、转型难度也大。扬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闫伟介绍,今年1—6月,装备制造业实现规上开票19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四成,但从全国市占率、全省市占率来看,仍然偏低。


如何实现“负重转型”,让“压舱石”变“新引擎”?最近,邗江当地企业智能化扩产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背后的投资逻辑或许是产业转型的最好注解。


前不久,通快金方圆以“技术赋能+场景深耕”为核心,投入2000万欧元进行提档升级。公司首席执行官、通快集团中国区总裁杨刚告诉记者,智能数控机床是未来机床产业发展的趋势,项目建成后,南园厂区预计可形成年产3800台(套)的数控机床设备生产线能力,预计年开票销售最高可达10亿元。


今年4月,扬锻智能化冲压生产线项目开工。“舒勒集团在扬州上马智能化项目投资不是首次,去年就投资1亿元新上了智能化冲压生产线。”扬锻公司副总经理何灿焜告诉记者,频繁“上新”缘于市场对智能化装备的刚需。


去年5月,扬锻依托德国舒勒集团技术后盾,开启3500吨压力机冲压线的研发。一家位于广州的一线汽车制造商率先“尝鲜”,“这个大块头不仅物美价廉,还在确保精度的前提下将冲压节拍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随后,来自上海、广州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以及一家日企驻英国的生产基地等,纷纷“下单”。


“新能源汽车风行全球,人工智能设备风潮正劲,未来产业悄然介入,这些都使得智能化工业母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何灿焜介绍,今年新开工的扬锻智能化冲压生产线项目,预计新增年开票销售约10亿元,将为扬锻稳固国内市场、塑造国际品牌提供强力支撑。


权威报告显示,合成生物未来的经济价值将达30万亿美元。正是瞅准这一风口,迈安德今年上马“实验、概念验证中心”和迈安德-江南大学“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它们共同组成全国该领域首家“技术策源地”,“掘金”合成生物装备制造这一黄金赛道。


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认为,合成生物既需要先进的合成工艺,还需要发酵工程及提取精炼工程的先进制造设备,迈安德作为全球顶尖的粮油设备制造商,这次合作可谓“天作之合”。


“这打开了食品机械制造产业的‘天花板’。”站在扬州高新区迈安德科创大厦这座“创新灯塔”顶层,迈安德集团董事长徐斌告诉记者,从单一的粮油设备制造到参与合成生物产业,他们眺望的不仅是扬州的城市天际线,更是全球粮油装备产业创新的星辰大海。


02

让机器人作主,你能相信吗?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都纷纷将智能制造确立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扬州也正以智能制造为场景,全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邗江区制造业企业宽敞的生产车间,机器人正成为主角,它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工序之间。


“在这里,机器人‘当家作主’!”站在丰尚集团智慧园项目调试现场,记者率先领略了几乎不需要人工照明的自动化工厂,感受全流程自动化带来的极致效率。


跟随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公司总裁陈正俊的指引,记者看到挥舞的机器臂将原材料自动送上生产线,全自动智能化设备对材料进行精密切割,随后被传送带直接送入自动喷涂设备进行全自动涂装,最后由无人运货车将产品运下产线。


“这个项目以‘全球灯塔工厂’为建设标准,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通过高精全自动化设备、智能安防、MOM智能制造系统,打造行业领先的‘黑灯工厂’。”陈正俊告诉记者,“黑灯工厂”采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将倒逼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今年9月,首条生产线将正式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开票销售约50亿元。”陈正俊说。


在扬州高新区,数字化几乎成为规模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标配”。


随着极具科幻感的扫描设备对齿轮环顾一周,中心机房显示屏立马显示出齿轮的内部结构,经过算法处理,机器立刻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验证答案。这是记者在扬力集团生产车间看到的智能检测的一幕。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产线通过5G传输扫描技术,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检查产品合格率原本是极其繁琐细致的人工活,而5G技术加持让检测变得可视化、智能化。”该负责人说。


在迈安德智能仓储系统生产现场,记者同样看到,只需扫描物料“身份证”,不到十秒,智能下料车便能从4608个货位中准确抓取目标物料并送达。“每一台机器都有‘大脑’,设备平均稼动率、生产线吨位产出占比、生产线台套产出占比等效率数据在这块大屏上都一目了然。”集团质量总监毛卫江介绍,智能工厂让设备的联网率、线上排产率都达到100%。这些会思考的“大脑”有效控制了整个生产制造产线的质量,使成品率得到明显提高。


“过去一台机床或者一条产线只是一个生产工具,现在它成了会‘思考’的智能终端。”邗江区工信局副局长刘楚玄形容道,这些智能化产线项目共同特点是聚焦“响应时间缩短、资源消耗减少、质量效益提升”,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


转变的背后,是邗江区“智改数转网联”政策的强力支撑。三年来,该区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832个,培育国家级标杆8个,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从技术到资金的全程护航。


03

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题”




高端装备智能化之路该如何走?技术突破的关键又在哪里?


目前,行业内已形成共识:工艺适应性、可靠性、精度保持性和精度稳定性这工业母机“四性”的不足,是国产高端机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而“四性”不足,除了外部原因,还源自一些内部因素,比如,行业层面的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宏观调控有待完善,高端配套脱节与投入薄弱,核心技术欠缺与产品迭代滞后,创新资源分散与人才储备不足等。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这份方案不仅设定了“2027年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占比达50%”“2030年提升至60%”的刚性目标,更明确了未达标企业将面临补贴取消、订单流失等风险。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无论是国家还是扬州层面,首先还是技术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环节。其中,智能化是关键中的关键。


“工业母机产业要以创新为灵魂,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刘楚玄介绍,工业母机产业重大创新方向包括高速高精、多轴复合、集成化、智能化这四个方面,主攻方向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题’。谁转得快,谁就能赢得未来。”


据悉,扬州正以邗江扬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载体,联动多个特色园区实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靶向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带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扬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办公室主任张传波介绍,目前邗江在城区布局“智造楼宇经济圈”,支持本土软件企业赋能制造业,鼓励工业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工业软件实验室,形成“研发在楼宇、生产在园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不仅如此,邗江区还与中科院、北京机电所等大院大所加强战略合作,围绕智能制造、高端传感器等领域,开展通用大模型算法研究和行业应用场景开发,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在高端装备这一重点领域,打造智能生产、数字孪生、AI质检等标杆场景,年内形成1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刘楚玄说。


从“制造”到“智造”,扬州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扩产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条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更多本土企业加入转型行列,扬州正以“数实融合”为笔,绘就“产业升级—经济跃升—生态优化”的良性循环新图景。


通讯员 刘元元 高新萱 记者 陈云飞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