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毕业即创业,98年北大博士为何把公司落在南京江北新区?

7月份,陈煜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转而来到南京江北新区,与具有临床及工业背景的北大博士李源、王程瑜一起,成立了星智云开(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星智云开”),成为同届同学中唯一毕业即创业的人。这位1998年出生的北大博士,将如何走好这条“人少”的路?从公司的成长路径中,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从一次一个,到一次性几百个

在公司简介一栏,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星智云开是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与心脏安全性评价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字少但内涵一点都不少,其中,心安评便是分量最重,也是公司目前开展的第一项业务。

心安评,中文全称是“心脏安全性评价”。顾名思义,它就是在新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科学家们必须做的一系列测试,用来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个新药会给人的心脏带来副作用吗?”

当药物顺利通过心安评,才算是获得了进入下一个试验阶段的“敲门砖”。目前,行业内运用最多、发展最成熟的心安评技术叫膜片钳。

“膜片钳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便已诞生,发展到今天,整体精度十分高。但在信息量庞大的当下,这项技术的发展遇到了一个‘致命’缺陷,就是通量太低,一次只能检测一个细胞。”陈煜说。

基于此,在北大读博期间,陈煜在与导师和同门的探讨、碰撞中,逐渐探索出了一个极富革命性的新技术——电压探针技术。“将电压探针与成像技术相结合,能够一次性获得成百上千个细胞的放电图,分析效率就大大提高了。”陈煜举例,传统膜片钳技术花费三四个人2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电压探针技术只需一个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了。

今年4月,陈煜与伙伴们共同创立星智云开并落地新区。短短几个月,这个才起步的小公司,已经连续接到十余个订单,其中包括国内前三的知名药企。

周围都是北大人,很有归属感

一群北大博士、一项前沿技术,这支看上去潜力十足的年轻团队,为何在择址的关键期将“信任票”投给了新区?

在陈煜眼中,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三好生”——“生态好、服务好、前景好”。

“新区不仅与北大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还落地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构建完善的‘研产贯通’生态圈,这些都让我们有强烈归属感。”陈煜说。

而归属感之外,贴心的服务更是大家愿意留下来的重要原因——得知企业需要单独的实验室,以保证数据安全,药谷不仅迅速找到了合适场地还给予政策支持;几位创始人义无反顾来到南京,住宿问题怎么办,药谷又第一时间提供配套的人才公寓,让科学家安心搞研发。

“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是国内外心血管、神经药物管线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心血管器械公司,药谷与分中心常常会组织行业交流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与潜在客户深度沟通。”陈煜说。

如今,星智云开不仅与分中心共同搭建了“心安评”技术服务平台,还入选了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成果转化重大案例项目之一。

目前,公司正在搭建更加完善的新技术系统平台,将在结合自研的电生理技术与多模态成像技术基础上,实现细胞微观活动“可视化”,帮助学界业界更好理解神经元如何“交谈”,心脏如何“跳动”,药物如何“工作”。

“未来,我们希望继续扎根江北,深耕神经系统药物研发这一细分赛道,为中国生命健康领域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陈煜说。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