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扬州:200余台青齐聚“月亮城”,共绘文化创新“同心圆”

创意涌动、青春飞扬。“月亮城”两岸青年文化创意周暨海峡两岸(扬州)青年文化创意精品展于8月18日在扬州运河大剧院启幕。200余名台湾青年跨海而来,齐聚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共话传承、共谋创新,为两岸文化交融注入青春活力。

扬州曾连续举办多届“月亮城”杯扬台文创设计大赛,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创意和潜力的优秀作品与人才。在此基础上,扬州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举办“月亮城”两岸青年文化创意周暨精品展活动,搭建以文促融实践载体,以深厚文脉为基、以开放姿态为桥,让两岸青年在文化共鸣中拉近距离,在并肩创作中增进友谊,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交流中自然生长。



文化共鸣促认同

台青首访扬州,盛赞“城市即滤镜”

“蓝天白云、园林建筑,这里的一切都不需要滤镜!”来自台湾的音乐文创社团老师黄先生初到扬州,用镜头记录下古城风貌,直言“百闻不如一见”。他笑着说,“扬州本身就是最美滤镜,每一张照片都可以原图直出。”

作为曾深耕莺歌陶瓷业,热爱台湾传统木雕、重型机车文化的“细节控”,黄先生惊喜发现,扬州在建筑雕刻、烤漆、玻璃工艺等细节处处彰显传统审美。“若融入台湾陶艺、重机等领域,必将催生更多融合创新的可能。”

扬州之美,不仅在景致,还在对历史文脉的坚守与尊重。同样初来扬州的规划设计师、台青林先生,对老城区的“天际线”赞赏有加:“建筑高度协调,不会拥挤,也没有压迫感,让人身心舒畅。”这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扬州为了维护古城风貌和空间尺度,对老城区新建筑“限高24米”的坚守。“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正是两岸青年共同的价值追求。”上海丙火文化公司总经理陈立晴说。



活动现场文艺表演。

跨界融合焕新机

百件精品亮相,激发两岸创意火花

近日,扬州青年文创精品展上,两岸百件文创展品精彩亮相,涵盖非遗产品、手工饰品、创意手办、特色农产品等。两岸青年并肩布展、共话创作,在密切互动中加深了解,激发创新灵感。



文创展品精彩亮相。张玉菁 摄

大陆创业台青、台湾插画师林彦菱的展位前人气颇旺。钟情于自然花草、擅长疗愈风格的她,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原创手工和绘本,更从扬州非遗通草花、“市树”银杏中获得灵感:“期待围绕这些元素写生创作,设计出更多扬州特色的文创产品。”

展览不仅是展销窗口,也成为两岸青年跨界探索、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台青阿冰是少数民族文创商品销售平台经营者,“扬州非遗底蕴深厚,‘三把刀’、城市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以活泼鲜艳色彩吸引关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她希望推动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与扬州非遗跨界融合,助力两地青年打造出更多元、更具影响力的作品。

台青黄先生则对扬州漆器“点螺工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非遗需要两岸青年共同去传承发展。“扬州漆器、玉雕、雕版印刷与台湾机车文化、木雕、莺歌陶瓷等各有深厚底蕴,通过文化交流与创新,传统技艺完全可以迎来新的未来。”

融合发展向未来

让古城成为两岸文创“共享画布”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尤其在文创产业领域有诸多可以交流互鉴的地方。”扬州市委台办主任孙玉金表示,台湾文创在本土文化的IP转化方面经验成熟,如台南彩色“生日盐”、桃米村青蛙生态社区、华山文创园活化工业遗产等,“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正是扬州文创产业亟须汲取的智慧。”

孙玉金在座谈交流中表示,希望学习台湾IP转化和精细化运营的方法,共同探索如何将运河、园林、诗词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可带走的文创产品与业态,破解同质化难题,提升文化附加值。“也期待两岸青年运用科技、新媒介、新设计,共同打造一批具有扬州特色、两岸元素的文创品牌和公共艺术项目,让古城街巷成为两岸故事的‘共享画布’。”

展望两岸文创未来发展,设计从业者林先生更加关注产品的实用性转型。“不需要一味追求‘高大上’,希望我们的文创产业能够继续在生活化、可持续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日常。”



扬州舞者表演《大运扬州——琴鹤同鸣》精彩片段。

当前,扬州正全力推进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机遇。文创周活动中,孙玉金向台湾青年朋友发出邀请:“欢迎多来扬州走走看看,感受古城的历史底蕴、创新环境,更希望大家把这里当作梦想的新起点,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共赢未来。”

通讯员 扬台宣 记者 张玉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