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苏州:“青春突围”让苏州非遗变潮品

一只头戴王冠的“人形大闸蟹”神情得意,踢着足球奔跑向前,旁边是俯首、追赶的其他球员……这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设计制作的“苏超”联赛主题作品,也是主创人员紧跟热点对苏州球队的“应援”。在上周举办的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这幅创意作品正式亮相。

宋锦美妆销售火爆、创新苏帮菜变身“网红”、老字号掀起“打金热”,近年来,越来越多非遗技艺从展览馆、工作室等走进现代生活,由历史记忆变为都市新时尚。苏州匠人的创新表达推动非遗频频“出圈”,拥抱时代的“青春突围”让非遗走向更大舞台。

从博物馆“走进”背包

手工艺品跨界出新

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承载了古时丰富的生活民俗和戏文故事。去年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副社长、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一波与手游《闪耀暖暖》合作开发了一款作品,呈现《闪耀暖暖》游戏人物与《纸嫁衣》游戏人物相遇的场景,引发了大量玩家的关注。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分为画、刻、印三个步骤,为了准确传达设计图中柔软、浪漫的意境,我进行了不少尝试和调整。”孙一波介绍,在木质选择上,为了让线条更加流畅,他选择了木质细腻的梨木。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以浓烈鲜艳的色彩著称,合作作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元色彩,使画面既充满生命力,又能表达出诗意的意境。木版年画制作时,每个颜色都需要分开印刷,制作时每块色版都经过了一百次以上的印刷与调整,以保证颜色的纯正和画面的精致。“希望这次合作能成为对传统技艺的致敬,更能成为适应年轻人审美的现代表达。”孙一波介绍,下一学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深化合作,探索将相关专业方向学子设计作品的商业化落地,让创新作品走出校园,拥抱市场。

非遗宋锦也正跨界出新。“博物馆保护是基础,而产业赋能才是非遗存续的生命力。”苏州丝绸博物馆前副馆长、非遗宋锦代表性传承人王晨说。本月初,她与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在全国推出3款宋锦新品,将色彩柔和细腻的宋锦覆盖于美妆之上,把博物馆里的非遗“装进”年轻人的背包里。

这场联合研发历时18个月。宋锦独特的经纬联合显花技艺带来的显色逻辑不同于现代印刷,王晨需将纹样设计图转化为宋锦织造的“程序语言”——花本,指挥上千条丝线精密排列,运用混色显花和泥点技法,让色彩丰富的同时,过渡更自然和谐。

此外,为了让非遗技艺与美妆产品更好地实现商业化融合,研发团队想出“金点子”:宋锦织在防晒面料之上,当紫外线指数突破一定数值时,宋锦顶片的颜色就会由蓝色转变为蓝紫色,提示消费者及时使用防晒产品。

发稿前,记者点开某购物软件发现,“好气色气垫”这一款产品仅在这一线上销售平台的销售量就已经过万。“宋锦确实美,冲着这份中国风也要买!”商品评论区,一位消费者为美妆产品上的苏式韵味点赞。

从经典款到国潮风

小小糕团海纳百川

流心巧克力馅的“甜蜜恋人”、芋泥馅的梨花酥、海苔腰果口味的“平安果”、西柚蜜桃口味的“熊猫小胖”……半月斋的糕点色彩缤纷、造型别致,且始终保持“一点一味”,其中馅料既有枣泥、玫瑰等传统苏式味道,又有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口味,100%的馅料经过自主调制。

“我们希望在传承苏帮菜精细制作的基础上海纳全国优质食材,在造型和口味上适应年轻人的口味,迎合国潮新时尚。”非遗苏帮菜烹制技艺第四代传人、半月斋掌门人汪涛介绍,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此前落地门店,由苏帮菜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成领衔,汇聚了一批知名烹饪大师和点心师。工作室在5年前启动新苏式糕点传承创新工程,首批产品3年前在门店推出。随后,门店根据市场反馈不断完善提升、推陈出新。“新苏式糕点推出后,门店销量增长了50%以上,更多年轻消费者线下打卡、线上下单。”汪涛说。

在众多精致的新苏式糕点之中,名为西瓜酥和桃花酥的两款花酥销量名列前茅。“山楂口味的产品经过多次迭代,经过了汤圆、月饼、枕头酥的尝试,最终西瓜酥受到市场欢迎。”汪涛介绍,西瓜酥在山楂馅料中加入糖板油和苏式糕点中常见的干果,中和酸味口感,得到了各地消费者,特别是北方顾客的青睐。而另一款桃花酥,馅料选用广东优质产区的椰蓉,实现入口即化的细腻口感,是苏州人、南方顾客喜欢的品种。

口味创新方面,半月斋还将鸡头米、茶叶等时令苏味,太仓肉松、蟹粉等地方特色融入新苏式糕点。半月斋的橱窗里,一款名为“横行天下”、活灵活现的蟹形糕点引人注目。其馅料以太仓肉松作为基底,加入蟹粉、蟹油、蟹黄,通过原材料、制作技艺和烹饪环境的改进,这款蟹味糕点不光不腥,还能常温保存半个月以上。

半月斋打造的“苏式慢生活”体验场景也于近日亮相。在这里,消费者可以喝喝茶、吃吃点心,半月斋还将推出苏帮菜、苏式糕点品评等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性场所的打造,让消费者可以细品苏式糕点,感受悠闲惬意、富有诗意的苏式生活。”汪涛说。

从老手艺到新时尚

金银细工圈粉Z世代

上周末,一场公益研学活动走进姑苏区的子冈珠宝定制坊,7个小朋友跟着导师了解历史故事、学习金银细工非遗知识,还亲身体验了非遗工艺品制作。

剪短一段银丝,将其弯折至贴合木书签上提前刻好的“登科”纹样,再锤击银丝,将其完全嵌进木书签,最后用砂纸对表面进行打磨……这是学生制作银丝镶嵌木书签的工艺流程,这样的非遗小课堂正在子冈珠宝定制坊常态化举办。苏州金银丝镶嵌是一项非遗技艺,主要是指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成工艺品。近年来,子冈珠宝成功复原这项濒临失传的苏工绝技,将该工艺加以改良,并通过非遗小课堂向学生群体推广。今年以来,这项活动已举办21场,吸引数百名学生参与非遗技艺体验。为了让非遗技艺融入生活、贴近时代、抓住年轻人的心,品牌还计划打造以“苏工非遗”为核心的研学项目和文旅线路。

积极响应当下消费者审美需求,子冈把传统工艺与“国潮”结合。近年来,品牌推出“麒麟回头”“吉和余”“萱瑞堂”等原创系列,以古语寓意和瑞兽形象传达东方吉祥意涵,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还有不少海外青年特地前来“打卡”。今年,子冈珠宝的原创首饰还摘得英国伦敦设计奖、美国缪斯设计奖两项金奖。

“店内原本少有年轻人,如今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关注非遗的Z世代越来越多了!”子冈珠宝董事长郭忠华说,有了年轻化的产品、更广泛的年轻“粉丝”,此时行业内更需要青年“接班人”、规范化的制作技艺和稳定的产品品质。为此,子冈珠宝还开展苏工金银细作项目,目前已有70余位学员学成;推动非遗技艺标准化工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丝镶嵌制作技艺》等团体标准编制。

蝉翼轻薄如纱,蝉足纤毫毕现,一只金蝉栩栩如生地伏在温润白玉雕琢的叶片之上,这是4月一场金银细工艺术精品展上展出的代表性作品,这场展览由恒孚银楼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举办。让非遗产品来到高校师生身边,恒孚银楼以此传播传统文化之美,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活动现场,赖杭宇等非遗金银细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领高校师生赏析历代金银器精品,分享金银细工的传统技法,让师生多元、系统地了解非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投身非遗传承大潮。据悉,该校还与恒孚银楼探索共建产学研基地,并将传统工艺融入首饰设计、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代设计理念赋能非遗传承,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推动非遗在更多领域“破圈”。

(苏报记者 李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