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帛书”回家,书写文物“万里同归”新故事

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当地时间5月16日晚,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完成装箱,搭乘航班从美国华盛顿直飞北京。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3时55分,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并将于今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抵达北京。图/视觉中国

文运连着国运。文物往往承载着华夏大地的灿烂文明,传承着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遗产。然而,在那个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的年代,远古玉器、商周青铜、唐宋名画、元明瓷器、珍本古籍等大量堪称国宝级的珍贵文物流失国外,成为中华儿女心中难以愈合的历史创伤。历史的记忆不能遗忘,文化的根脉不能遗失,铺平文物的回家之路,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文物子弹库帛书便是其中之一。子弹库帛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也是目前仅见的战国时期帛书,全篇九百多字,记载了神话、数术等丰富内容,展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深厚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对研究中国古文字、古文献、思想史、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子弹库帛书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被盗掘出土,之后几经辗转,于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

一件文物的回家之路,就是一个国家砥砺奋进的发展之路。我国一边全面谋发展,一边不断完善文物追索法治体系,通过全面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构建证据链闭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不断向前,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终于回家。从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到圆明园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再到此次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回到祖国的怀抱,越来越多的文物跨越山海,精准嵌入到民族文化的宏大版图中,见证着山河无恙、国富民强的“盛世中华”。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言:“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虽然相比中国自近代以来流失到海外的大量文物,被成功追回的文物数量仍然较少,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文物的回家之路已经越来越宽。我国已成立了“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发布了《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推动文物的追索和返还进入“快车道”,流失海外的文物将踏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回到“原生地”,“有尊严”地“活下去”。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我要回家”的声音一定响彻云霄。我们期待“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我们期盼更多流散海外的文物重归故土,书写文物“万里同归”新故事。当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重新安放在华夏大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艾佩韦)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