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泰州:平衡“技术热度”与“教育温度”,人工智能重构教育新图景

“如果给《故都的秋》拍摄短视频,你会选择文中哪个场景作为开篇镜头?”“水墨风、油画风、赛博朋克风,哪种风格最贴合本章气质?”……日前,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智慧教室”内,丁绪铖老师在讲授《故都的秋》时,借助AI工具的“文生图”功能,布置“绘制景点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文字阅读中展开深度想象,捕捉画面关键意象并引申联想,感受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特质。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因“AI教师”的加入变得生动鲜活,同学们仿佛穿越虚实,化身“郁达夫”,在文字中寻觅专属的秋色。

      在学校智能化教学中心,另一番场景同步上演: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聚精会神地学习智能人形机器人编程。

      人工智能教育正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认知导航员”转变。

       人工智能重构教育新图景



      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泰州市“课改星光大舞台”(小学专场)现场,泰州市口岸小学张玉敏老师的《土与火的艺术——动物陶器的创想之旅》颠覆了传统美术课堂模式。课堂伊始,会说话、能活动的击鼓说唱俑通过视频亮相,瞬间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你知道哪些陶器器形?古代陶器里为什么会有动物造型……”随着“陶俑老师”的提问,同学们积极调动知识储备,踊跃举手回答。张老师则通过微课视频介绍陶器起源与发展,指导学生用平板电脑扫描陶器图片生成三维动图,并借助AI教大家动手制作创意陶器。作品完成后,更通过软件进行AR虚拟策展,将学生作品“搬进”AR“陶艺馆”。这样的AI赋能美术课,让孩子们连声赞叹“太有趣”。

      传统课堂中,教学效果难以精准量化,而人工智能实现了课堂反馈的实时化。



      “学生平均抬头率75%、举手率26%、参与度41%,建议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问题提升互动;课堂以听讲和阅读为主,建议增加视听演示环节强化记忆;老师语速3.3字/秒,处于理想授课区间……”这是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AI智能反馈系统对英语教师张霞一节课的实时分析,涵盖学生互动数据、学习行为、师生互动及素养课堂等多维度评价,并生成包含改进建议的详细报告。“这份报告帮助教师了解教学风格、发现问题,以‘数据+反思’助力专业成长,构建高效课堂。”张霞表示。

      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到课后评估,AI智能教育正从三个维度全面重塑教育生态。

      平衡“技术热度”与“教育温度”

      人工智能在变革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如一把双刃剑带来挑战。采访中,不少老师表达了对“技术狂热”的思考和担忧。



      “课堂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会损害自主创新能力。”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教师刘蓉指出,若老师过度使用AI教案生成工具,易导致备课同质化、教学能力退化,面对学生超出预设的问题可能“卡壳”,使课堂陷入被动。而学生如果过度依赖AI工具,则会滋生思维惰性、削弱创造力,例如语文学习中依赖AI生成标准化范文,导致原创表达能力下降。

      “AI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再酷炫,课堂的核心始终是师生共同的艺术探索。”泰州市口岸小学美术老师杨芪认为,面对技术洪流的裹挟,要谨防课堂温度的流失。“AI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引导,若把课堂完全交给AI,会导致情感教育‘空心化’,减少师生互动,让课堂变得‘冷冰冰’。”

      对此,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唐明表示,技术不应是替代教师的“魔术师”,而应是激发主体能动性的“催化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实现从“技术依附”到“三元共生”的范式转型,强调“学生发展-教师成长-AI辅助”三元协同,确保技术服务育人本质。要警惕“伪赋能”陷阱,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盲目应用。教师的核心价值应从知识传递转向智慧激发,做智能时代的“乐知者”,坚守“以人育人”的教育本质,在智能浪潮中守护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教育科研》副主编张肇丰建议,AI赋能教育教学需从三方面发力:课前教学设计不仅仅要用AI“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采用“双螺旋备课法”预计教学路径与AI触发的认知变量,并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生成个性化教案;课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当堂真实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课后建立“人机协同评价”机制,全面评估课堂效果,及时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驱动教学数字化变革?作为“教育之乡”,泰州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密码”。

      “当前,泰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师资短缺与硬件不足两大瓶颈。”泰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坦言,目前各校AI教师多由信息技术或科学教师兼任,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多数教师对AI知识及工具的掌握水平有限,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硬件方面,全市人工智能实验室数量偏少,部分学校虽配备相关设施,但使用率不高。

      为破解师资难题,泰州市制定教师AI专项培训计划,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构建“测、培、评”一体化体系,并成立跨校“数字教育研究共同体”,聚焦教学实际需求,指导教师运用智能工具解决真实问题,助力精准教学与专业发展。

      硬件建设上,泰州从“建、管、用”三端发力,出台《泰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标准》,2025年计划新建20个AI实验室,重点支持农村及薄弱学校硬件升级,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2025年,泰州市将以“强基固本、创新驱动、应用赋能为主线,聚焦教育新基建、AI应用、数字素养三大任务,构建数字底座坚实、应用场景丰富、师生能力突出的智慧教育生态。将推进“有线+无线+物联”三网融合,试点万兆教育专网与5G应用,实现学校网络全覆盖;建设“泰州教育数据大脑”,构建师生成长全息数据画像,推动教育数据共享;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智能助教、AI学伴等应用,探索“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新模式;联合高校、企业打造“自适应学习平台”“AI智慧体育”等特色场景,培育可复制的标杆案例,形成“校校有特色、区域成体系”的发展格局。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