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四个走在前”定航高质量发展 苏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敢为、收闯、敢干、敢首创,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正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陈雨禾 摄

高质量发展是一道永恒课题。对于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惟有扛在肩、走在前,才能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动,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高质量发展也是一道系统命题。作为工业大市、开放大市、人口大市,苏州只有站得高、看得远、谋得实,才能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担当进取、行稳致远、造福人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登高望远、思想深邃,指引当下、引领未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指引了前进方向,为苏州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奋力在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创新就是未来。在苏州古城之东,一粒“米”方寸间撬动千亿产业规模;在城西,一束“光”串联起创新要素的加速融合;在城南,一根“丝”演绎着传统产业的精彩蝶变;在城北,一道“声”正激起新兴产业的加速变阵。紧扣“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苏州着力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做强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正成为引领苏州发展的第一动力。

苏州追觅科技凭借自研自产的超高速无刷电机,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为进一步加速创新“突围”,企业携手浪潮智能、绿的谐波和苏州大学、哈工大苏州研究院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三维环境感知、高动态关节电机等关键技术研究,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去年以来,苏州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了50个创新联合体,抱团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

“抱团创新”是全力加强集群式创新的生动缩影。苏州牢牢把握集群这个最佳组织形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3万家,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成功落户,拥有76家国家级孵化器,总数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领先的资源整合能力、服务保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与此同时,苏州着力引育重大科创平台,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苏州国家实验室建设,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与26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深化合作。2022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000亿元、占GDP比重超4%。苏州不断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全市备案私募基金超过2400只、管理基金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247家,其中科创板50家、全国第三、约占全国10%。连续14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累计入选168人,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品牌,连续11年获评“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立足两大显著优势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5月24日,苏州港管理委员会正式实质性运作。作为中国最大内河港,苏州港年货物吞吐量达5.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发展新支点。6月24日,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对接、无感换乘,沪苏同城再进一步。作为长三角经济规模第二大城市,苏州紧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全面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服务新发展格局,苏州有着制造业规模大和对外开放水平高两大显著优势。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江苏3家企业入选,且均为苏州本地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中苏州企业也占据25席。在苏州,35个工业大类、172个中类和513个小类齐全,规上工业企业超1.3万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9%,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3个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制造”成为这座工业重镇的亮丽名片和最强底气。

立足“双循环”,苏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面向全球拼抢高端资源要素,努力打造外资投资中国的高地。今年以来,苏州大力推动利用外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研发”“生产+总部”方向转变,德国博世、法国空客、美国霍尼韦尔和微软、荷兰飞利浦、芬兰通力、日本奥林巴斯等一批外资重点项目密集落户。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0亿美元,居全国第三,160家境外世界500强在苏州累计投资设立450个项目。202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57万亿元,占全国6.1%。苏州不断放大中新、中日、中德、海峡两岸、苏州自贸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持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等地区经贸合作,累计投资693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77亿美元。做好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在霍尔果斯、银川、贵阳、滁州、嘉善、宿迁等地设立合作共建园区11个。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夏收夏种一片繁忙景象。今年,苏州夏收小麦100.53万亩、增长7.5%,夏种水稻114.38万亩、增长1.9%,创下近八年最高水平。紧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鱼米之乡”苏州坚持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能力,2022年全市粮食面积、总产分别达192.42万亩、18.48亿斤,产量和种植面积均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72%,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99.6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3%。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9:1。大闸蟹、碧螺春、桑蚕、枇杷、杨梅等名优产品广受欢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以城带乡,苏州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市域布局,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注重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养老设施覆盖率、全科医生拥有量达标率等指标均达100%。坚持“水稻田也是风景”“农村干净整洁有序就是美丽”,积极探索以“连片”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特色康居、宜居乡村占比超99%,特色精品乡村试点157个。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苏州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开展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推动强村富民,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3800亿元,其中村级集体总资产1272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931万元,其中“亿元村”3个、“千万元村”315个。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95万元、4.38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2∶1。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农村基础较好,城乡差距小、融合程度高,苏州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典型。自2011年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苏州已累计承担试点试验任务21项,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面向未来,苏州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江南鱼米乡”。

“苏城善治”深入人心

“苏式生活”温暖民心

打造116个“苏青驿”站点,为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4天免费住宿,暖心之举刷屏网络;开设1642个暑托班,解决青年职工家庭暑期孩子看护“痛点”, 一经推出就报名火爆;“十四五”期间完成5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给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加分”。紧扣“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苏州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服务人口超1800万、外来人口超千万这个最大市情,建设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人民城市,苏州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千万人口大市社会治理有效路径,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建成启用“数字苏州驾驶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度整合基层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群众安全感达99.33%,“苏城善治”深入人心。

苏州把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推动更多按居住地、工作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创新,努力朝着“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的更高水平“民生七有”目标迈进。筑牢稳就业根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8.1%,留苏州高校毕业生人数占比48.9%。加大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力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建一批城市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认真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太湖禁捕退捕等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5年来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5.7万家,长江干流水质达Ⅱ类,国省考河湖断面考核全部达标,太湖连续15年安全度夏,百姓的生态福祉不断增强,“苏式生活”温暖民心。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