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逆袭”的徐州!看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日前,2023年中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指数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综合表现TOP20,江苏徐州位居第一名。

这一次的转型“大考”中,徐州再次以亮眼的表现展现了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新貌”。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一直以来,徐州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城市涅槃变革,奋力迎来由“弱”到“强”、由“传统”向“新兴”,由“黑”变“绿”的发展逆转。



工业时代的印记

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在一些人的印象中,除了悠久的城建历史和“淮海战役”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徐州的过去大多和煤炭资源有关。

作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工业城市,资源开采、加工无疑在推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煤城”阜新、“锡都”个旧、“锌都”韶关、“铜都”大治……目前,我国共有120个老工业城市和262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因资源而兴的城市都曾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全国老工业城市集聚了全国2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3%的第二产业增加值。

从徐州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徐州便依托于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优势及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交汇的交通优势迅速崛起,煤、铁两矿和钢铁、焦化、水泥、热电等行业成为徐州的支柱性产业。在新中国成立后,“百里煤海”徐州累计产煤10亿吨,工业结构、百姓生活,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

但与许多煤炭型城市一样,随着资源开采量逐渐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因煤而兴,煤尽而衰”成为城市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随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转型,逐步成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的“主题词”。

“与其他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虽然能依托资源优势率先启动工业化进程,但从很多地区‘资源竭而城衰’的历史证明来看,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时转型、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中国矿业大学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伟表示,在淮海经济区的10个城市中,有7个资源型城市和3个老工业城市,区域发展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制约、创新要素供给不足、新老产业接续不畅等挑战。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国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8年,国务院确定了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这一信号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徐州的转型发展也就此拉开了大幕。

转型“大潮”下,徐州匡正发展理念,用创新发展破城市之困、用绿色发展解城市之痛、用开放发展化城市之难,迎来城市重生。



转型升级中“涅槃重生”

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徐州,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以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共同架起了徐州转型发展的“四梁八柱”。

由沉寂而重生,从黑色到绿色,修复“生态疮疤”是解城市之痛的关键,也是徐州最为直观的变化。

早在1952年,徐州就打响了向荒山进军的冲锋号;2010年,徐州全面启动“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经济林长出了富民硕果,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一张张“绿色”名片,不断“更新”徐州形象。

除此以外,挖土造田、挖湖造景,徐州推进全域生态修复治理,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28.64万亩、采石宕口100余处。

“城市疮疤”成了生态亮点,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以此换来了更多建设用地指标,获取了更多、更长远的经济利益,为后续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思路。

与徐州生态绿化建设共同推进的,还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对此,要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承载能力,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18家钢企整合为3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22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

转型的“减法”换来了“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加法”。徐州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焦化行业装备全部达到国家允许类,全部实现余热利用……“老字号”走向精细之路,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含金量”。

如果说产业转型、生态转型,是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的必答题,那么,以功能品质提升为重点,加快推动城市转型;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追求,加快推动社会转型则是其连锁反应,成为徐州经济社会转型实践中的“必答题”。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南靠长江经济带,北望京津冀,东临沿海开发,西近中原经济区,地缘吸引力不容小觑。

随着被国务院明确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全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能级城市。

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和“亿吨大港”;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投用;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深入开展积水点治理、聚焦“一老一小”健全普惠养老托育体系……徐州以开放的理念、为民的情怀,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塑造发展新格局。



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进阶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经过不懈探索和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徐州已变了模样:项目建设现场,吊机轰鸣,火光四溅,产业“心脏”有力跳动着;广袤的原野中,山城相依、山水相连,尽展“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风采;大街小巷里,烟火升腾,彩灯斑斓,“城市脉搏”清晰可见……2022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7.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11.1:47.8:41.1调整为9.1:42.5:48.4。

一个个场景、一组组数据均在展示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徐州正阔步而来。而奋进中的徐州,也是利好不断。

去年7月,徐州获国务院批复同意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8月,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1年度评估结果公布,8个优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中徐州跻身前三;而在前些天,中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综合表现TOP20中,徐州更是位居第一名。

“徐州的转型经验无疑是积极务实的,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正面影响。但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动态的宏大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城市低碳转型,徐州还要在经济社会综合转型上继续下功夫。”高伟说。

如何把“发展蓝图”变成“徐州现实”?《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年)》指明了转型“出关”之路。

徐州提出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等18项工程,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打造新老产业接续发展典范、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典范和城市生态修复典范。

做大做强以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为主导的“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构建“1+3+100”科创平台体系,深入实施高企“小升高”计划、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和“555”引才工程;推进生态修复标志性工程,扎实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采石宕口治理、工业遗留地块修复……示范区建设为徐州建成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探路,以向“上”之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



今天的徐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城市,而是一座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宜居新城。未来的徐州,将乘势而上、驰而不息,继续担负起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徐州探索的重任。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