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书评是一种“理论语言”的革命,“文艺报·凤凰书评”专刊两周年座谈会举行





现代快报讯 3月17日上午,“文艺报·凤凰书评”专刊两周年座谈会暨《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新书首发式在金陵饭店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真福,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主任樊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以及来自省内外的学者、评论家参与了本次座谈会。与会嘉宾围绕“文艺报·凤凰书评”专刊成立两周年以来的现状与成就、未来建设的方向与目标以及书评的体例与标准展开讨论。

2021年起,凤凰集团联合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纸《文艺报》,开设《凤凰书评》专刊。这是首次由地方出版集团联手国家级报刊开设的书评专刊,是凤凰集团冠名、视野遍及文艺出版全局的专业评论刊物,体现了凤凰集团作为全国领先文化企业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中国作协对文艺评论工作、图书推广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深入思考。由凤凰文艺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就是两年来专刊文章的合集。


△座谈会现场


△李敬泽(右)、孙真福(左)为《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新书首发揭幕


呼唤优秀的书评作品,推动国内书评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凤凰书评》专刊最初是由李敬泽倡导而设立。李敬泽认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内书评体制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的进展,优秀书评的匮乏已经成为文学和学术发展中重要的结构性缺陷,《凤凰书评》专刊立足于对当下书评文化生态和出版生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从成立之初,就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肩负重大的使命,希望能够助力国内书评体系的建设,推动文学、学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他也强调,面对chatGPT等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以人类知识和人类精神为志业的学者和出版人都深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不易,但重要的在于能够明确方向,努力踏实做起来。

△李敬泽


孙真福表示,创办两年的《凤凰书评》专刊是一份年轻的刊物,但与阅读、出版紧密相关的专刊,已经显示出成熟的引领风范,回应着时代和出版转型的新需求。自2021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凤凰集团率先推出凤凰书评奖。凤凰书评奖是集团面向新时代出版社的一项创举,是融合传统与现代、专业与大众、文艺阅读与信息获取的有效尝试,适应当代社会大众阅读需求,为大众提供阅读方向的服务平台,也是供批评界对当下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等进行思考和创新的论坛。“未来,凤凰书评将更加稳固地立足中国文艺实践,突出文艺出版和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由文艺扩展至更广阔的人文社科领域,有力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论话语,推进文艺、出版、阅读事业的发展。”孙真福说。

△孙真福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简单介绍了《凤凰书评》专刊成立以来的出版状况,截至目前,《凤凰书评》专刊已经顺利出版26期,27期刚刚新鲜出炉。关于专刊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他计划在对原有四个专栏的进行完善和深化之外,密切与凤凰集团的合作,随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增加专刊的互动性,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吸纳更多业内人士参与。梁鸿鹰希望在专刊上发表的书评,能够实现与大众的有效互动,引领大众的阅读风尚;他也期待能够出现更多优秀的书评家,“书评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寻找令人尊敬的作者,呼唤那些拥有美丽心灵和特殊思想的作者,深度展现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心灵,并成为被讨论的议题。”

△梁鸿鹰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徐海回忆起自己读书时,就是通过杂志上的书评文章而了解到有关于“人学”和“文学”等讨论等时代学术思想争鸣,接触到弗洛伊德、亨廷顿等哲学家、思想家。他表示,《凤凰书评》专刊的成立,最初就是因李敬泽有感于书评的片面性、单一性和商业性已经成为文学、出版的缺陷倡导成立,回顾过去较为艰难的两年多时间,《凤凰书评》专刊基本完成了确定目标、搭建核心团队、构建内容板块等工作,成功开启了地方出版集团与中国作协直属媒体之间的合作。徐海希望《凤凰书评》专刊能够持之以恒地办下去,立足文艺评论主阵地,也着眼于图书出版传播全流程,力争对当下的文艺出版有提振作用。

△徐海


△《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梁鸿鹰、何向阳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理想的书评与理想的书评体制

理想的文学批评以及学术批评应该具有什么特征,又应该如何建立书评体制?与会的学者和作家也各抒己见,坦陈他们的看法。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一直在给历史学系研究生开“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课程,也在课堂上讲授如何写书评,并指导同学撰写批评性的书评。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一书中,对怎样撰写书评,他做过系统的阐述。荣新江也一直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唐研究》组织发表书评,他认为只有建立严格的书评制度,才能保障学术书评的发表,带动具有批评性书评的风气。


△荣新江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尽管当前很多报刊杂志也设有书评栏目,但特色不鲜明、影响力有限。《凤凰书评》专栏的成立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事情,应该能发挥出版界和媒体界长项之合力。潘凯雄说,当下每年出版的书籍如汪洋大海,而优秀的书评理应能够起到导航、遴选的作用,为读者推荐优秀且有特点的书籍。

△潘凯雄


评论家、作家王尧坦言,自己在学术之路上也受益于许多前辈学者的书评文章,但当下名副其实的书评非常少,好的书评理应既是对书籍原著的阐述、介绍和传播,也是思想和学术的再生长,应该争取涉及文学和思想等方面重要的话题,起到引领和阐述的作用,参与学界重大的事件和活动;此外,当下评论写作以文学批评为主,应该兼顾文史哲等领域,拓宽书评的写作者对象,“书评不等同于文学评论,书评的作者要拓展,报人、媒体人、作家、艺术家、做电影的都可以写书评,单一的作者不能带来书评的繁荣。”

△王尧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也曾在报纸做过很多年书评编辑,他认为能够真正兼顾报业精神和大众情怀的载体是图书,因此书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他看来,书评是一种“理论语言”的革命,如同梁启超和胡适曾在五四时期发起的白话文革命,“中国目前大多数学者写不了书评,因为写短文章是一种能力,一些学者只会对学术共同体说话,没有学会对大众说话。”他希望能够看到大众化、直抒胸臆、言之有物的书评写作与言说方式。此外,谢有顺认为,书评是真正把书理解为“书”的唯一方式,书评作者对书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理解,在书籍内容外,也关注书籍的设计、装帧、开本。

△谢有顺


面对当下书评大多为文学类书评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这基于当下其他学科没有文学活跃,其他学科门类的书评与读者的距离较远。他赞赏《经济观察报》以及澎湃、界面等媒体刊登的书评,不仅有观点、有思想,同时具有媒体性和公共性,“每一个写书评的人都有专业背景,其共同性是面对大众读者。”何平指出,“书评的寄身之处应该是大众传媒。”


△何平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认为,“批评即选择”,批评对象本身选择就带有倾向性,批评性、否定性的批评当然有意义和价值,但文学批评不是要把不好的东西找出来,文学批评本质性、建构性的工作应该是沙里淘金,在海量的作品中发现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有时候发现、肯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比‘酷评’更难,如果认为作品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了,为什么要关注它?批评对象的选择本身意味着对作品价值的肯定和认可。”此外,王春林呼唤批评文体的解放,他认为当下的批评文体越来越学院体、学报体,文体的解放也意味着写作者思想和精神的解放,理想的文学书评应该有思想、见解,在文体上也更为开拓。

△王春林


“我觉得《凤凰书评》这个栏目非常有意义。作为一位阅读者,我特别喜欢阅读书评,现在的书太多了,根本读不过来,除了作家、朋友之间互相推荐,另一种选择途径就是书评。但现在有的书评写得很漂亮,但一读书觉得反差太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认为,优秀书评应该兼具趣味和深度,能够真正发现书籍的亮点,将书籍说透,调动读者的兴趣;作为一位写作者,他认为优秀的文学评论能够让作家反思自己的写作,并在日后的写作中进行改进。

△胡学文


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罗伟章坦言,他经常阅读批评家关于他作品的评论文章,作家希望读到能够“撞到心坎上”的评论,“人的本性是喜欢听好话的,但好的评论应该从作品本身生长起来,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能够建立起一种视野,为写作者带来启发和觉悟,对日后的写作带来建设。”

△罗伟章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认为《凤凰书评》专刊和“凤凰书评奖”的设立,回应了创作界、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的需要,因为当下生产方、出版方、读者方、流通方都需要有书评人的声音,“只有明白人、有心人、好心人、热心人才能做成这件事。”他认为,专刊刊登的书评范围应该从文学拓展到人文社科,很多爱书人、研究者的阅读层面也不局限于文学类书籍,此外,书评文章的体例应该多种多样,契合图书的种类。


△贾梦玮

△与会嘉宾合影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张垚仟/文  牛华新 刘畅/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