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究竟该咋样?我想从我们的业余足球说起。
昨天,一位因疫情足足“退役”了两年的同事在群里@我,这个周日的足球赛赶紧报名。看来,自打2021岁末“复出”之后,他的球瘾和他对疫情防控的认识一并正常化了。我和他同在一个球友群里,这个群也“停摆”了一段时间。
南京市业余足球活动的正常化要更早一些,在去年夏天南京战“疫”之后,我就陆陆续续踢过几场。在秋天参加一届属于我们自己的足球联赛时,我就不断听闻球场抢手、订场得趁早的消息。
人到中年,还能踢球,是一件幸福的事。在踢球的时候,在和一帮志同道合的老伙计挥洒汗水的时候,我们会念这个城市的好。要是球场“一刀切”地关了,我们就没辙了。
尽管近几个月来,有零星疫情袭扰,但是南京的从容应对、科学防控,让一座城市的主体功能正常运转。人们每一次被“某处出现病例”所提到半空的心,又因城市妥妥的防控安排,安然放回肚子里。而每次零星疫情袭扰之时跳出的“囤货”声,也很快悄然散去,物资供应、市场运转的良好格局,足以安抚每一次心跳。
生活还要继续,足球还要继续,人间烟火还要继续……这背后,是城市对市民的呵护,是市民对城市的信任。
这并不是一时的场景。去年8月,我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全力联防联控的背景下,“我的南京”展现出活色生香的一面:市民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该买菜的买菜,该上班的上班,该啃鸭子的啃鸭子,该打卡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不会落下。
我家住河边,每天清晨,对岸水榭总飘来戏剧票友的咿咿呀呀声。声音婉转灵动,令人心为之一振。人间琴弦,几时断过?即便是2020年年初各地战“疫”最紧张的时候,我家的楼上,也飘荡过钢琴曲调。一曲《大海》呼应着人们内心朴素的情感、不屈的力量。
安全模式下的人间生活也是抗疫的一部分。“常态化疫情防控”也许可以通过不同的城市呈现不同的状态,但都不应缺少这样的共振:一边防控不松弛,一边生活不“停摆”。它可以由这样的细节诠释:踢球有场地、购物有地方、求诊有人管、遇困有人帮……
这正是我们需要持续下去的城市抗疫新图景。
城市“休眠”的经验,我们都体验过。面对疫情不止的形势,“一封了之”“按下暂停键”容易,但遵循与细化防控机制,沉着保持城市发展动能,沉着呼应民生需求、民生活力,从而坚决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殊为不易。
因为,这意味着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承受更多不为人知的压力。
事实上,常态化疫情防控,对“粮草先行”规律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新要求。缸中有米,心中有数。城市的强健,民生的安康,是我们随时抵御风险的底气。
几个月前,有自媒体文章就南京战“疫”写道:“一边严防死守,一边舞照跳马照跑,也许这才是我们现在和今后所要适应的疫情下的生活。”这话深得民意。内敛惯了的南京,有智谋,有担当,有作为;“大萝卜”惯了的南京人,懂大局,懂责任,懂生活。这是城市和城市的人所合力展现的一个样本。
疫情下的“常态生活”反映的是一种来之不易的正常秩序,这正是疫情防线在人心筑牢的折射。一群南京大叔在球场上的快乐嘶鸣,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 江苏
- 2022-01-15 22:00:21
- 江苏
- 2022-01-15 21:59:30
- 江苏
- 2022-01-15 19:31:18
- 江苏
- 2022-01-15 19: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