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泰兴市围绕省创新型示范市创建目标,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集成优化政策、提升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4.5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1.88%;新招引高层次人才12人;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上榜省“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
坚持产业链条和创新链条“双向融合”,激发内生力
泰兴市有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产业协同。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产业研究院,开展协同创新,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工高端研究院建成运行,生物发酵和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年底投入运行,中试孵化产业园获批省化工中试基地。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承担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个。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今年新增工业机器人190台,创成星级上云企业28家,13家企业通过升级版贯标评定,12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培育,4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公示,1家企业获评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
加强项目招引。聚焦“123”特色产业体系,以招商“双锐”为中坚力量,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强化科技项目招引,今年已成功招引奕博光电半导体光电芯片、壹博智能科技PCB等科技项目12个,正在跟进项目18个。新增26个创新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
加强企业培育。建立“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小升高’企业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库—重点科创企业培育库”五级梯次培育机制,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已入库企业141家,共组织申报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泰州市级41项,组织6家企业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0家申报泰州市科技创新奖、6家企业申报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上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
坚持平台建设和载体建设“双管齐下”,提升支撑力
泰兴市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创新特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目标,以科创“空间+服务”“三基地五中心”建设为实施路径,打造优质高端创新创业生态圈。上半年,高新区企业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2个、泰州市级计划项目7个。
完善“研发机构”。建立“内外协同、联接互动、分建共享”的技术、人才引进使用柔性机制,推动离岸创新中心建设。通过认真梳理摸排、加强业务指导,成功组织10家企业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推荐3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企业申报泰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产业研究院合作,推动新材料研究院改造升级为新型研发机构。
推进“跨江融合”。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跨江联动、南北共建”部署,认真开展融合发展基础性研究和常态化对接工作,“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新开工南北共建项目9个,入选省重大项目1个。积极上争“锡常泰融合发展”“虹桥常泰融合先导区建设”纳入省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坚持政策供给和要素供给“双轮驱动”,培育承载力
泰兴市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强化机制创新。组建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进行实体化运作,落实例会制度。科技创新工作由少数部门的“单打独斗”变为众多部门的“全域作战”,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市委科创委联合市委考核办,围绕示范市创建任务,加强督导检查,进行定期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强化政策支持。修订泰兴市《关于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双创引导基金。落实企业科创积分机制,为13家企业办理“苏科贷”6150万元,为企业减免所得税11亿元。
强化要素聚集。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10场,建立校企联盟21个,签订合作协议22项,实施成果转化20个。标盟(泰州)智慧环保产业技术标准化创新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发基地等4个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揭牌,济川药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人才新政“双十条”,集聚顶尖专家19人。
下一步,泰兴市将聚焦产业需求,突出市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全面推进创新型示范市建设,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科创链条的闭环体系。围绕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纵向路径,打通要素集聚、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的横向通道。在常态化做好“苏科贷”基础上,开发“高企贷”、“科小贷”;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大科创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科创平台的矩阵体系。紧扣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知识产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继续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泰建立或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离岸创新中心,主动承接先进地区技术、产业溢出,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协作配套。构建科创群体的全域体系。分类分档加强对企业指导,激活企业活力,壮大创新主体。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有专职人员、有固定场所、有专项经费、有专门设备、有开发项目”的要求,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大院名校深化合作、优势互补,积极争创国字头高能级企业研发平台。(周阳 周茜)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编辑:王婧
审核:尹有文
- 动态
- 2022-09-09 15:12:39
- 动态
- 2022-09-08 17:18:15
- 动态
- 2022-09-07 15:38:43
- 动态
- 2022-09-07 15: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