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专业赛即将在常州举行。这是常州连续三年承办该大赛的全国行业赛后,首次承办该赛事的国家级专业赛。
一字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常州合成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常州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实力显著提升的体现。
5年间,常州以时间为秤,测出创新发展的重量;以时间为轴,梳理出科学发展的脉络;以时间为墨,书写出科技现代化的答卷。5年来,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3.0%提高至3.62%,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7.8%增长至59.1%,列全省第一;全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2.23件增加至29.11件。
创新,是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内驱力,更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有力
去年12月30日成立的具为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已拥有核心算法、触觉传感器两项中国科学家攻克的“卡脖子”技术,目前市值预估超过1亿元。
在2025年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成果展上,白鲸航线(常州)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W5000大型无人货运飞机,在众多展品中牢牢占据“C位”。飞机从整体设计到22万个零部件全部国产化,实现了中国在大型无人货运飞机技术前沿的重大突破。
从“制造”到“智造”,5年来,常州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持续鼓励创新发展。特别是“揭榜挂帅”机制,为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目前,已先后面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十个领域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中榜项目92个、榜额超3亿元。
优良的创新生态,让常州在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至2023年,全市各类创新主体获得国家科技奖7项,其中,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获特等奖;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93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17项。
技术突破为企业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也推动了一批创新主体的崛起:目前,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5426家,省(潜在)独角兽企业48家,省瞪羚企业1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5435家;建有企业研发机构3085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1132家。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效推进
“得平台者得天下”,这句话在科技创新领域尤为适用。谁的平台大、层次高、机制活,谁就能聚合更多资源,创造无限可能。
5年来,常州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放大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通的聚变效应,全力推动“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等重量级创新载体按下科技创新“快捷键”,不断向更高能级挺进。
作为全市的“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今年前三季度,科教城引进83个重点项目,一批面向“高新”“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再一次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引擎”,也为园区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先行试验区提供生动实践。截至目前,科教城拥有34家公共研发机构,974家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上市企业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向各辖市区输送高科技企业500余家。2024年,园区开票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亿元。
历经两年多时间,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一站式检测服务平台——机床检验检测中心近日建成。此前,实验室牵头启动了20余项机床性能测试相关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自主研制出专用仪器设备20余台套。
此外,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纷纷发力,为常州加快推进科技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
截至目前,常州共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245家,其中国家级2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产研院联合创新中心89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院士工作站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
近三年来,全市51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类科研项目397项,授权专利2149项,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类标准113项,累计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650项。
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日前,2025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常州报送的《深化“双岗互聘”实践探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案例,从全国1200余个参赛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100个优秀案例。
“双岗互聘”机制不仅破解了地方企业创新人才不足和高校院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也为常州探索出一条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全新途径。仅2024年,就有199名市外高校人才来到常州,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借助“双岗互聘”所激发的创新活力,所有受聘人才已为聘用单位共计解决各领域技术难题1369项,进行工艺创新或改造938项。
5年来,常州围绕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大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特别是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人才”,将各自的专长与常州的产业需求相结合,推动了一系列创新项目的实施。
黄和院士团队,攻克微生物制造DHA油脂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明成套绿色工业化生产工艺,打破国外企业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DHA市场占有率从0到80%的巨大转变。
郭东明院士团队,持续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邓子新院士与常州制药厂签订“揭榜挂帅”合作协议,指导常州制药厂发酵制备司美格鲁肽原料药,推动企业在合成生物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沈学础院士团队领衔的超高灵敏度多维精密光谱检测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常州科教城……
仅2024年,全国就有104位院士以“最强大脑”赋能常州科技创新。
截至目前,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集聚陈立泉院士、吴云东院士、岳清瑞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领军人才,团队中研发人员34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常州有34人获得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入选省级创新人才计划126人;全市培育市领军型创新人才(企业创新类)298名、科技类团队35个。常州还积极推进“新工科”教育,通过构建“一地一校一平台一园区”的融合创新模式,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既蕴含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常州将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敢为人先,勇闯新路,再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