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海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位笑容温暖的外国教授与学生交流。他就是来自巴西的 Vagner Goncalves Ferreira 教授。自 2011 年 2 月到河海大学任教以来,Vagner已经在中国扎根十余年,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桥梁”。
“中国是我的‘祖国’”
Vagner是河海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系的外籍教授。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生活十来年,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喜欢中国。Vagner 说:“中国不是我的‘第二故乡’,而是我的‘祖国!”
初到南京时,Vagner便对这里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利用课余时间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去夫子庙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到中山陵体会历史的厚重,在老门东的街头品尝地道的中国美食。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还会和家人们一起贴春联、吃饺子、赏月,深入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习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Vagner说。
如今,Vagner毅然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入中国国籍,并在中国接受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他的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仅熟练掌握了中文,还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这样一个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成长,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将来成为连接中巴两国友谊的使者。” 谈及孩子的教育,Vagner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让他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不能让学员们失望”
作为河海大学的一名外籍教授,Vagner的学生遍布全球,尤其是来自“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学生,许多都曾受益于他的教导。
2022 年 12 月,Vagner受邀为 “一带一路” 地理信息国际培训中心开设免费线上课程《水文大地测量学》。这门课程面向全球学员分享水文大地测量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Vagner提前数月就开始准备,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
开课后,Vagner带病仍坚持为学生上课。他说:“很多学员都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好不容易有机会学习这门课程,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为了保证授课质量,他会提前服用退烧药,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保持清晰的思路,耐心地为学员们讲解知识点,解答他们的疑问。课后,他还会花费大量时间批改学员的作业,针对每个学员的问题给出详细的指导。
据统计,这门课程的同时上线学员超百人,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学员在课程结束后,都给 Vagner发来感谢信。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学员在信中这样写道。“Vagner 教授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他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更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和责任。”
“爱与知识应像河流奔向大海,不问国界”
Vagner 不仅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生活中也十分关心学生。一位巴基斯坦学生至今记得,自己刚入学时买不起电脑,论文只能在图书馆熬夜写。Vagner得知后,第二天就把自己的笔记本搬来:“你用,我有台式机。”那台银色笔记本上,还贴着巴西国旗贴纸,成了这位巴基斯坦学生最珍贵的物品。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学生们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扰,Vagner也总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烦恼,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学生们常说:“Vagner 的办公室永远亮着灯。”记者了解到,Vagner会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他也会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未来发展,帮助同学们规划职业生涯。
十二年间,Vagner的学生遍布40多个国家。他们带着Vagner编写的教材回到祖国,在尼罗河水利工程、东南亚灌溉项目中施展才华。Vagner说: “河流奔向大海,从不问国界。我们的爱与知识也是这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