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接连传来。近日,第76届国际宇航大会在悉尼开幕,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获颁2025国际宇航联合会世界航天奖团体组奖项。与此同时,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亚洲最大“水上立交”——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已全面进入施工高峰期。
精彩中国背后,跃动着青春与科技碰撞的脉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以智慧和汗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时强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展现担当。曾几何时,我国工程师在设计超级水电站时,核心分析软件几乎全依赖国外产品。面对瓶颈,河海大学科研团队日夜不停地构建核心算法,成功研发出完全自主可控的专业软件。如今这套“中国大脑”已被全国近500家设计院所采用,完成超1100个重大水利土木工程的设计校核与安全评价。“青”力担当兴科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发展、造福人民。连日来,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江苏,以水为脉络,探寻青春与爱国、奋斗的深刻共鸣。在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现场,青年建设者创新采用模块化拼装方式,将整体结构拆分成组件分步推进,让这座亚洲最大“水上立交”的钢铁骨架从江淮水网间拔节生长。青春智慧与重大工程相遇,为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之基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力量。
青年在实践一线淬炼真本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太湖治理中,青年科研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的精准监测与预警;在水利工程现场,学子们带着技术系统扎根工地,在反复调试中让审图效率提升数十倍……不做实验室里的空想家,带着技术走向工程一线,奋斗的青春以实干打底,他们的创新不是解构传统,而是以青年视角为专业赋能。新时代青年,既是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者。
青春最好的模样,就是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进。从研发聚脲涂层技术保障穿黄隧洞“滴水不漏”,到打造“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生活”四位一体的幸福廊道;从守护“长江入苏第一洲”的生物多样性,到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航天成就,新时代青年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力奔跑。每一项创新成果落地,都有青春力量与时代需求深度交融,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担当。
“青”力担当兴科技,点亮精彩中国。以青春之我铸科技报国之魂,用创新之力点亮精彩中国,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钟宇/文 青声漫语工作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