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场展,奔赴一座城。”国庆中秋假期,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里,“漂泊”110年后首次“回家”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前,人头攒动。
“当建筑不再存在,遗址还有什么价值?”2025年是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10月1日,专题展“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正式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特展馆内驻足、思考、回味、展望。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于1428年。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它曾是南京的城市地标,也是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之一。不管是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拉丁文版)中绘制的插图,还是来自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的郁金香花瓶,或是1991年不丹发行的迪士尼系列邮票上出现的琉璃塔,都足以证明“南京瓷塔”的美名在西方广为流传,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建筑、审美甚至家居风格。
1856年琉璃塔被毁之后,其形象从“举世奇观”转变为难以忘却的“文明记忆”。2015年,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文化遗产的形态被长久保护,永续传奇。时至今日,其形象已成为经典符号,不断被研究、使用、传播与创新。
此次展览得到来自全球7个国家、26家机构的支持,汇聚百余件展品,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展览共分为五大篇章:“序章:重返历史现场”以1871年拍摄的遗址影像开篇,带领观众直面琉璃塔的消逝与留痕;“第一章:琉璃塔影”回望建造初衷,以原塔构件与流散海外的琉璃碎片影像,还原永乐时期宝塔的建筑风貌与工艺细节;“第二章:永恒地标”聚焦一座中国宝塔从南京到世界的全球旅程;“第三章:世纪巡礼”讲述获大奖的琉璃塔木塔模型首次归乡,续写着一座塔跨越世纪的记忆与传奇;“第四章:记忆生花”展现从历史走向当代,大报恩寺塔依然“生长”的故事与记忆。
此次展览最受瞩目的展品,是“漂泊”110年后首次“归乡”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它由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的一群孤儿工匠制作,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后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直到2024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特展中再次现身。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在模型前停留、赞叹,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家铭觉得这一幕十分动人,“三国接力,让琉璃塔模型能够回到原址地展出,这是一件意义特别重大的事情。”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相约而来。置身展厅,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厚重的文献实物、一段段精彩的视频资料,让85岁的吴美泰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这个瓦片我们家当时也有,颜色跟展柜里这个一样。”她是秦淮区中华门街道长干里社区居民,在这里的生活点滴,老人家记得格外清楚。如今,看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游览、感受、学习、深思……吴美泰觉得非常高兴和自豪。
居民对家的记忆与守护、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与研究、博物馆方面的保护与展示,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在一起,续写着琉璃塔的传奇,这不仅是对遗址保护的承诺,也是对大报恩寺及琉璃塔研究的重要补充,更是对这份文明记忆的重新编织与完整记录。
展厅里,“记忆生花”数字艺术装置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拿起手机参与互动。眼前是一座以光带勾勒出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参观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AR互动界面。“我太喜欢这个设计了,不仅可以了解琉璃塔的建筑结构,感受它当年的辉煌,还能通过这些诗句认识南京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来自浙江温州的游客程丽说。
“为什么叫‘记忆生花’?是因为我们希望能够用不同人的记忆去共同构筑一个新的琉璃塔,一座由人们对大报恩寺塔的记忆、观点组合而成的记忆花园。”设计者宋明东说。
守护文化根脉,不仅需要看见、记住,更需要通过创新表达让它继续生长。这是青年一代在遗产保护中的作为,也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多元参与、共创共建。
“对我们来说,十周年特展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当建筑已经不在时,这类遗址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传播这样的价值?”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说,大报恩寺琉璃塔虽已消失,但它作为文明的记忆与城市精神的符号,仍能激活公众的集体记忆,因此,此次展览希望通过系统性梳理与再现,让观众重新感知琉璃塔的历史与价值,推动社会共同保护与传承。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正在为人们带来一次“馆”与“城”的深度链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