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难点河道变身城市景观,智慧管护助力长效清流。近日,常州经开区通过“一河一策”治理方案,让沈庄河与万安河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
在丁堰街道丁堰社区,沈庄河的水质改善展现了一场“生态蝶变”。这条西起排涝站、东至刘家塘村,全长870米的河道,曾经饱受垃圾漂浮和淤泥堆积困扰,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整治前,沈庄河两岸多为自然土坡护岸,局部堤岸采用浆砌块石,河道内绿化过密、水体浑浊,沿线耕种养殖现象较为常见,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今年5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工作人员首先在沈庄河全线开展清杂工作,清除河道内的垃圾、杂物和过度生长的绿化植被,恢复了河道的原有空间。随后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中,河道内安装了生物笼、气体探测器、微纳米曝气及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等设备。“工程团队还种植了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这些‘水下净化器’能有效吸收氮磷营养物质。”江苏远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瑞介绍。
如今,沈庄河整治成效显著。“整治前河道被通报为劣五类水质,目前经过连续四周检测,全域均达到五类水标准,部分河段达到四类乃至三类水标准。”徐瑞说。
“街道在辖区范围内严格推行河长制,确保各河湖不仅有人管,更要管得好。”丁堰街道办事处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枫幸表示,此外,街道还合作第三方机构,对岸坡进行保洁,邀请市民随手拍监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戚墅堰街道万安河全长220米,北接丁堰芳渚河,南连京杭大运河,是区域内运河水系的关键部分。2024年起,戚墅堰启动了东街片区景观水体提标改造工程。以“万安河水质提优项目”为契机,系统推进片区内小微水体的综合治理和水质提升工作。
项目对河道上下游的活水泵站、污水泵站、排涝泵站以及启闭闸门等水工结构和设备进行了技术升级,实现了数据联动下的启停自动化控制。通过地下管牵引补水管道,实现运河水体越过景观水体直接向下游河道进行补水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使用机械结构精密的不锈钢水幕跌水装置,替换了原设施暴露在外的出水口,创造出瀑布跌水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原河道底部出水冲刷底泥导致水体浑浊的问题,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万安河现已全面实现水质监测信息化和动态管理数字化。戚墅堰街道联合第三方生态科技公司,共同打造集观察、控制、追溯于一体的数字化河道管理平台。该平台运用数字传感技术,对目标水体的水质变化进行24小时精确监控。治理后的万安河水清澈透明,稳定达到二类水标准,游鱼穿梭在毛茸茸的水草间,生态与景观实现了双重优化。
“数据显示,通过生态化治理手段,万安河的维护成本比传统机械式调水换水方式节约约30%。”戚墅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凯介绍。
如今,两条河道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漫步在沈庄河丁堰段,微风拂过,水面波光粼粼。万安河则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为核心,在东街片区打造了一片充满传统风情的亲水空间。戚街道居民史蓉娣表示:“水环境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散步,心情很舒畅。偶尔还可以坐在河边喂喂鱼。”
两条河道的水质提升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也为其他河道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常州经开区将以这两条河道为样板,推动更多河道实现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