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湖烟波浩渺,一座由多艘作业船串联而成的巨型水上平台静卧湖面,宛如守护碧水的钢铁堡垒。这便是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9月23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太湖之光”,其“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的硬核技术,不仅为全球河湖治理树起新标杆,更让到访记者深深震撼于中国智造的力量。
太湖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与生态屏障。尽管近年来水质持续改善,但沉积湖底数十年的富营养化底泥,仍是威胁水质根本好转的“隐形病灶”。治理太湖,清淤必先破局。传统清淤方式是将淤泥挖出后运至岸边露天堆放,依靠自然风干。不但刺鼻异味令人难以忍受,而且会对周边生态造成显著破坏。
“正因如此,设计团队萌生了一个大胆构想——要让清淤产生的淤泥、余水全在船上处理,不占一寸岸线土地。”中交天津航道局华东公司太湖项目部副经理、“太湖之光”青年研发工程师辛永涛回忆说。
2023年,中交天津航道局率先攻关,设计研制出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该船由疏挖系统、除杂调絮系统及脱水减容系统组成。淤泥被从湖底抽吸上船后,经过筛分、调絮、泥水分离、压榨脱水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形成一个个固化泥饼。泥饼直接运输上岸,进行资源化利用,摆脱了对岸边的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但作业产生的余水仍要上岸处理后才能达标排放。
“要直排回太湖,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湖库Ⅲ类及以上标准。若在陆地,至少需3000平方米建处理厂;要在水上平台的狭小空间里实现目标,选对水处理技术成了破局关键。”辛永涛告诉记者,团队历经多次试验比对,结合自身技术积淀,最终自主研发出“生化+V-MBR”系统,使升级后的“太湖之光”可以在有限空间内高效处理余水,并达到排放标准。
记者透过监控大屏看到,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的绞吸头伸入湖底,如同一把精准的“水下手术刀”,紧贴湖底剥离淤泥;再经一条蜿蜒的输泥管道,将泥浆源源不断输送至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1号”。
“这是清淤的关键。”辛永涛指着眼前的6台筛分机介绍,淤泥穿过双层筛网,贝壳、泥球等杂质被尽数滤除,实现“瘦身”;随后投放絮凝剂进一步提纯,最终淤泥变成泥饼,“就像‘卤水点豆腐’一般!”
若说“太湖之光1号”是清淤作业的“物料中转场”,与之相连的“太湖之光2号”“太湖之光3号”两艘脱水减容船,便是名副其实的“核心操作台”:进浆、压榨、卸泥,流程环环相扣;上方,上百组板框压滤机协同作业;下方,清水汩汩汇入管道。不到一个半小时,泥水彻底分离,形成一块块两米见方的规整泥饼,经皮带机传送至驳船,运往矿坑填埋。而余水则由“太湖之光5号”深度净化,总氮含量降至1毫克/升以下,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水质,安全回排太湖。据估算,“太湖之光”日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相当于填满3.2个标准泳池。
“我国江河湖库资源丰富,每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量超50亿立方米,相当于能填满一整座太湖。2010年以前,我国清淤装备相对落后,‘买船挖泥’成无奈之选。”辛永涛说,如今,有了完善产业体系和强大产业协同做支撑,国产清淤装备正在朝着领跑全球快速跨越,这才诞生了如今世界首创的“太湖之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 华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