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养老院的走廊,“90后”养老服务师李楠楠已经来到了老人们的房间进行健康巡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朝着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养老服务师不只是喂饭翻身、量血压测血糖,更是深夜耐心的倾听,是掌心传来的温度。在这个被称作“朝阳”守护“夕阳”的新职业里,像李楠楠这样的年轻人正用专业与温情改写着传统养老模式。
缘起:从“铁饭碗”到“苦差事”
利落的短发,干练的作风,举手投足间又处处显露着十足的亲和力。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南通福爱健康养老院的护士长李楠楠,出生于1990年的她已经在守护“夕阳”的这片天地里默默耕耘了十四载。
选择养老护理作为一生的事业,对李楠楠而言,并非偶然。童年的她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那份隔代亲的温馨氛围深深烙印在她心里。当时,刚刚卫校毕业的李楠楠,原本有着在很多人看来轻松体面的工作——在一家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当护士,负责抽血。然而,日复一日的“闲适”却让她感到迷茫,她坦言“感觉作为‘90后’已经提前进入了养老生活的阶段,因为太舒服了”。
转机出现在一次下班途中,她无意中看到护理院的工作人员推着老人在散步,那份温馨的画面让她触景生情,想到了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生活。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她毅然辞去了医院轻松稳定的工作,瞒着父母,应聘成为南通一家养老院的一线护理员。从此,她的青春就与守护“夕阳红”紧紧相连。
成长:在“老小孩”中磨砺的青春
初入行的日子并不好过。养老院的老人中有不少是失能失智老人,李楠楠每天需要为老人翻身擦背、吸痰通便,工作又脏又累。“当时我们有一个老人,他有阿尔兹海默症,吃药的时候是比较抗拒的,所以当时也受到过他的责骂,自己也偷偷因此掉过眼泪”,李楠楠笑着回忆道。
最大的挑战还有语言关——南通“六县一市”方言各异,老人们说着不同的方言,沟通起来特别费劲。“当时这个确实是难到了我,它不像我的护理技术,我可以努力去学,可以努力去看书,但是方言让我当时是很苦恼的”,李楠楠虽然嘴上抱怨着方言难学,但行动上却认认真真地准备了起来。她动员身边的同事、老人的家属都不再说普通话,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方言的语言环境里,三个月的苦练,她开始能够听懂南通的本土方言了,半年后,她从“烦恼又苦恼”到交流无障碍,方言成了她打开老人心门的有效钥匙。
工作中李楠楠总结了一套“三心五沟通”工作法,“三心”即爱心、细心、耐心。爱心,是发自内心地将老人视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照顾;细心,是照顾过程中要观察入微;耐心,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慢慢处理、温柔以待。“五沟通”是根据不同老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履职:从“一院之声”到“行业之声”
2018年,李楠楠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改变,让她的视野从一院之隅扩展到整个行业。她深感责任重大,利用一切机会深入调研,跑遍周边城市、本地村镇,到居民家中摸实情。
李楠楠发现,社会对养老行业认可度低、护理员缺乏规范培训和考核、人才流失严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于是,她积极为养老行业发声,所提建议大多与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相关。
“从事养老行业人员虽然是比较稀少,但是也不能因为稀少就要给自己降低门槛”,2019年李楠楠提出了关于恢复护理人员资格证的建议,推动了停摆多年的护理员资格认证制度重启。针对养老护理人员薪资待遇低、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李楠楠还在两会上为打通职业晋升通道建言献策,202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2025年,她的关注点聚焦于“长护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关于将长护险制度统一标准并跨地区使用的建议。
憧憬: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守护队伍
从一线护理员到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见证了养老行业的变化。“我们年轻的养老服务师的人群差不多是在30岁左右,最年轻的是‘00后’”“留在这个行业上面的人也慢慢变多了”,说起这个变化,她眼里闪着光。今年4月份的时候,李楠楠去南京中医药大学宣讲,她提到:“学校今年第一批养老护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大家都有很积极的一个态度去从事养老行业,都在问我怎样去从事养老行业。”这让李楠楠感受到了行业的希望。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时候。老人所经历的路程,也是我们父母和我们未来所要去经历的。”李楠楠说,“我希望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老人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养老行业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