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江”纳百川聚英才,“苏”写发展新画卷

特约评论员/郭元鹏

8月31日,2025年江苏省“双创计划”答辩评审在南京进行,吸引1284名双创人才、199个双创团队总计2000余名来自全球的英才来苏,带项目、携团队进行激烈角逐。历经18年发展沉淀,“双创计划”吸引大量人才来苏谋发展、创事业,凝聚着江苏坚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变定力——瞄准前沿,稳定持续地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精准导向,锚定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江苏“双创计划”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始终坚守“人才与产业同频,项目与需求共振”的导向。今年的评审现场,“紧扣重点产业”成为最鲜明的标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不限申报名额,申报数量分别达189名、207名,进入评审人数占产业人才申报总数的32.9%。从芯片制造的在线原子力显微镜,到低空飞行器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参评项目几乎覆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

这种“靶向引才”的逻辑绝非偶然,江苏瞄准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赛道,本质上是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产业“有智力支撑”。以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余庭的毫米波器件模组测试项目为例,其技术方向恰好契合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升级需求;俄罗斯籍人才Ivan Smirnov的超声波反应器项目,能够解决环境治理领域的行业痛点。这种“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的精准匹配,既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又为产业突破提供了“最强大脑”,实现了人才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成就”。

制度创新,筑牢公平与协同的“发展基石”。如果说精准导向是“引才的灯塔”,那么制度创新就是“留才的土壤”。今年江苏“双创计划”的制度设计,围绕“公平”与“协同”两大关键词,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让人才引育更具活力与公信力。

在保障公平性上,严密的评审机制堪称“标杆”——380多名评审专家抽签确定分组,2000多名答辩人员进场前不知具体答辩室,从源头杜绝非技术性干扰;对论文、职称、学历不作硬性要求,转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核心评价标准,尤其注重企业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绩。这种“不唯出身看实力”的评价体系,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型人才”获得机会,彰显了“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在推动协同性上,制度设计更具“全局视野”。一方面,赋予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重点单位“举荐权”,让顶尖科研平台能自主引进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探索长三角示范区人才计划互认,给予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6个创业类申报指标,打破地域壁垒,推动长三角人才资源自由流动。此外,南京、苏州实行地方自主评审,其他地区聚焦特色产业,这种“分类施策”的安排,既让重点地区发挥“人才高地”优势,又让中小城市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全省人才布局的“一盘棋”。

生态赋能,激活创新与服务的“乘数效应”。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才是关键。江苏通过构建“创新平台+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的全链条生态,为人才打造“干事有平台、发展有资金、生活有温度”的创业环境,激活人才创新的“乘数效应”。

在平台支撑上,江苏为人才提供了“最优战场”。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到各类企业研发中心,这些平台不仅提供科研设备与技术支持,更构建了“开放协同”的创新氛围,让人才能快速对接资源、组建团队。在金融与资源对接上,江苏更是“雪中送炭”。通过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人才创投联盟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优先投资人才项目,解决人才创业的“资金难题”;评审后推动专家与地方单位、人才项目对接,促成技术转化与合作,让人才项目不仅“能落地”,更“能成长”。

从精准引才的“靶向思维”,到制度创新的“破局勇气”,再到生态赋能的“服务温度”,江苏“双创计划”18年的坚守与迭代,勾勒出一幅“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图景。未来,随着人才生态的持续优化,江苏将吸引更多“千里马”奔腾而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行,让“江”纳百川的人才故事,不断书写出更精彩的发展篇章。(郭元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