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清晨,细雨如丝,给江苏睢宁县邱集镇的田野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记者站在新朱开大桥上,桥栏上“大力倡导文明风尚塑造农村新风貌”的标语经雨水冲刷后显得愈发清晰。
“这桥可有年头了。”家住桥边的村民朱友爱说,“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当年新四军就是在这桥边打了场大胜仗,把那些作恶的伪军赶跑了。现在桥新了,纪念碑也立起来了,咱路过这儿都觉得踏实。”
桥下,老龙河的水流不急不缓地流淌着,河面上泛起细密的涟漪。桥南侧,一座新立的纪念碑在雨幕中透着庄严,“朱开大桥保卫战遗址”几个大字在雨雾中依然夺目。
烽火桥畔铸英魂
朱开大桥位于老龙河上,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泗灵睢县时期,是泗灵睢委领导下的革命游击区。
1944年10月,为保卫淮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新四军四师主力挺进津浦路西后,陈毅司令员急调苏中新四军六师五十二团进驻泗灵睢大李集。当时,盘踞邱集的伪特别区区长邱锡康反共气焰嚣张,抓壮丁、刮民财,附近百姓深受其害。因此,五十二团决定拔掉他设在朱开大桥的据点,打通泗灵睢通道。
为彻底歼灭邱锡康匪部,五十二团决定隐蔽主力以地方武装“引蛇出洞”,在小胡庄、尤庄、大社庄埋伏布下“口袋阵”,等待邱匪主力自投罗网。同时,放回被俘的伪二中队队长刘庭松,让他谎报信息:“只是地方武装袭扰”。邱锡康果然上当,次日清晨派伪乡长邓凡记、教官朱井祥带主力倾巢而出,欲夺回据点。
1944年10月18日夜,团首长张宜友、彭冲指挥部队,会同泗灵睢县大队一举攻克据点,毙伤伪军18人、俘获210人,沉重打击了敌人气焰,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为稳定泗灵睢根据地形势起到关键作用。
“当时,伪军像无头苍蝇般往埋伏圈里钻。”村内老人朱有生说起战斗场景,眼睛里泛起了亮光,“那会儿我才几岁,躲在屋里听着外面枪声、喊杀声整夜不停。天亮后听大人说,咱的队伍打了大胜仗,邱锡康的人跑的跑、死的死,再也不敢随便来村里作威作福了。”
参军报国成风尚
“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记忆根植在下一代心中……”在朱开村的活动室内,一群孩子正围坐在老党员朱向忍跟前听战斗故事。1939年出生的朱向忍,有着50多年党龄,他1960年参军入伍,在新沂某部队当兵,服役期间立功、受嘉奖多次。作为村内的老党员代表,他常常给身边人讲朱开大桥保卫战等革命故事,每年为当地中小学上国防教育课十多次。像朱向忍这样的退伍军人、老党员,目前村里健在的有5人,成为邱集镇宣传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的“红色坐标”。
“我当年参军时,全村敲锣打鼓送我出乡。”朱向忍抚摸着胸前的纪念章说,“现在村内年轻人更出息,有在参军部队当班长的,还有驻守边疆的,只要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干,都是好样的!”
朱开村每年都会向村民宣传革命故事和国防知识,营造拥军优属、军民共建的浓厚氛围。
朱开村形成“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优良传统。村党总支书记朱强介绍,近年来,朱开村有20余名青年应征入伍,2025年就有孙海军、胡权、孙海峰3人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续写着朱开人保家卫国的红色篇章。
德润乡风好人多
漫步朱开村,“好人榜”宣传栏上7位道德模范的事迹格外醒目:“尊老敬亲楷模”李彩珍,义务照料村内孤寡老人12年,直至老人安详离世;“睢宁好人”胡翠红,多年来悉心照顾瘫痪的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爷爷和患有心脏病的丈夫,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一个家;“第七届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朱向辉,从火海中勇救两名儿童……
“这些好人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朱开人的精气神。”朱强表示,村民朱绿叶的故事更是在村里传为美谈,朱绿叶自幼被领养,14岁开始打工偿还养父治病欠下的债务,养父母病逝后,她放弃离开乡村与丈夫去城市居住的机会,选择留在村里照料90岁高龄的奶奶。
“奶奶把我养大,我就是她的亲孙女。”朱绿叶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朱开村的孝道家风。
为让“好人基因”代代相传,村委会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忠厚传家”等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家庭成员在环境整治、公益服务中的责任,让美德有章可循。同时打造“德善长廊”,将村民口述的家风故事、好人事迹镌刻其上,生动展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传统美德场景。
朱强说:“早在5年前,村里就成立‘红白理事会’,谁家有难事,党员和‘好人’带头帮衬,村民们主动搭把手,久而久之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现在村里风气越来越好,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助帮衬的多了。看着‘好人榜’上的榜样,谁都不好意思给村子抹黑。这股子正气,比啥都金贵。”村民朱庭飞说。
产业振兴夯根基
跟随朱强,记者走进朱开村二组的一片农田,几位村民正忙着为水稻施肥。农田的一侧,新修的水渠纵横交错,配套的桥梁、涵洞和水闸分布其间,将连片田地划分得整整齐齐。
“今年3月到6月,借助睢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里4000亩土地完成提档升级,灌溉更方便了,地块也更规整,不光种水稻省心,往后搞特色种植也有了好基础。”朱强指着田间的设施说。
在朱开村党群服务中心西侧的睢宁县乔斯饰品店内,30余名村民正熟练地组装发饰,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村里免费提供厂房,还帮我们申请了创业贷款,解决了不少难题。”饰品店负责人贾学明说,工厂虽规模不大,但订单稳定,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我们要把红色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朱强语气坚定地表示,“接下来,村里不仅要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还将在睢宁县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促进会的帮助下建设高标准厂房,引进企业,争取2年内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 记者 武佩剑 通讯员 胡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