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无名战场① | 血色丰碑:青口十八勇士——《不屈的江淮》系列微纪录片


李会元在1943年还活着?在为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重新布展时,连云港赣榆史志办副主任尹士洁意外得到一个新发现。李会元是青口十八勇士之一。在过去的党史研究中,他因伤重牺牲于1941年。

青口十八勇士,是1941年青口战役中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战略性撤退的十八名战士。关于他们,党史研究者与地方史学者一直在努力拼贴历史碎片,期望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他们的人生。

微纪录片“不屈的江淮”第一集走进赣榆,重返当年战斗之地,寻找隐于历史烟尘中的十八勇士身影。



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火叉巷口,这里也是84年前十八勇士与日军激战的地方。

一进馆,一座伟岸的十八勇士雕像就直冲眼帘。馆内,相片、沙盘以及枪支等文物,都在尽最大可能地还原那场战斗。

青口镇曾是苏鲁交界处一座普通的古镇,青砖灰瓦,流水人家。但在抗战期间,它一度沦陷于日寇之手。

“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实现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意图,同时为了更好地在山东开展敌后抗战,115师和中共山东局决定发起青口战役。”赣榆史志办副主任尹士洁介绍说。

3月19日晚,青口战役拉开序幕。至23日,连克海头、兴庄、寺后、大沟南等外围据点,25日下午,各线同时行动,发起总攻。青口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消灭了伪“剿共军”第3团,重创第1、2团,打死敌伪200多人,俘虏伪军800多人,缴获大炮3门,步枪800余支,驳壳枪40余支,毁敌汽车两辆,缴获子弹和军用品一大批。这是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青口战役历时一周,夺取了陇海铁路以北的大片领土,控制了赣榆的这个柘汪口岸,打通了从海上和陆地与华中敌后抗日战场和胶东敌后抗日战场的联系。

而在完成既定目标后,八路军决定战略性撤退。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退工作,十八名年轻战士,在青口镇与敌人展开了激战。

尹士洁介绍说,担任掩护任务的是八路军某部2班、7班原飞友等十八名战士。八路军主动撤出青口,7班班长原飞友带着战士掩护主力撤退时被日伪包围。原飞友带领战士两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得退入火叉巷,在一座院落内固守。这时,他们听见东边院子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枪声,判断那是与日伪作战的“自己人”,于是果断打通院墙,与被困院中的1排排长赵本源和他带领的2班同志汇合一处,共18人。

天大亮的时候,日伪军越聚越多,被围困在火叉巷的战士们拼死奋战,到傍晚,日伪军死伤50多个,而我方也有8名战士在激战中光荣牺牲。赵本源和二班副班长重伤后不愿做俘虏,最后时刻,举起枪,扣动扳机,用仅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太阳穴。原飞友等8人不幸被俘。



火叉巷

火叉巷,因形似火叉而得名。进入主巷,在巷子中部分为左右两股小巷。84年过去,火叉巷的走向与布局到现在都没变过。人们依旧在此安居乐业,平淡生活。但到底还有不同,关于那段战争的历史记忆,储存在生活在这里的家家户户,成为家史,口耳相传,直到现在。

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的对面,是火叉巷居民宋世光的门面房。一有空闲,他就到纪念馆做志愿者,跟参观的人讲解他所知道的那场战斗。宋世光告诉记者,他今年66岁,祖辈都生活在这里,他父母亲历过青口战役。他知道的这些内容,书本上都没有,都是父母断断续续闲聊时和他说的。

“其实,战斗到最后,火叉巷的老百姓主动把八路军士兵藏了起来,有的藏在草垛,有的藏在柜子里,但后来还是被日本鬼子搜出来了。”宋世光说,他父母亲眼所见,小鬼子用铁丝穿过这些战士的手心,将他们串在一起,拽出巷子,一边拽一边打,浑身都是血,第二天才运到别的地方去。宋世光的母亲还看到火叉巷斜对面的小井巷口,有两个八路军躺在井边,牺牲了。

原飞友等八人被捕后,被日军严刑拷打了六天六夜,在毫无所获后,日军决定用火活活烧死他们。这天晚上,8名战士被押到新浦日军宪兵队,用绳索分别捆绑在两个木桩子上,准备第二天行刑。深夜,战士孟兆阁忍住疼痛,磨破血肉,挣脱双手,又把捆在身上的绳索解开。同时绑在一个柱子上的其他3人的绳索也被孟兆阁解开。4月10日拂晓,孟兆阁、原飞友、孙玉琨、李会元等四人逃出。没有跑掉的马培真、孙洪太、何北生、张秀阁4位战士,不久被日军杀害。

在原来的党史记载中,逃出去的四人,最终只有孟兆阁一人生还,后来在1944年石沟崖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地记者白刃曾采访孟兆阁,留下一篇新闻报道,让后人对当时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但今年,为了迎接抗战胜利80周年,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重新布展,尹士洁从相关专家处得知,白刃在1943年还见到过李会元。这一信息出自白刃长篇史诗《敬礼!亲爱的勇士》中的序言部分。白刃在序言中写到:“八一”大会主席团中,出现了十八勇士之一的李会元同志,引起我的记忆,我将重复不厌地歌唱这壮烈的故事,歌唱者民族解放的史诗。

尹士洁告诉记者,白刃提到的“八一”大会,是1943年8月1日山东军区和滨海区机关在莒南坪上村举行的检阅大会。对于这个发现,研究青口十八勇士的专家学者都兴奋不已,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又一个谜:李会元后来怎样了?他去了哪里?有没有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就目前所知的史料,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尹士洁说。



青口十八勇士有着太多太多的谜。甚至到现在,十八勇士的名字都还不完整。

事实上,对青口十八勇士,人们一直在打捞历史信息,希望能将这些碎片拼贴起来,还原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片段。前几年,经过当地专家与媒体的努力,烈士孙洪太的籍贯被找到,又一位青口十八勇士中的战士名字“张步清”被确认。

一边打捞历史,一边传承勇士精神。

解放军至今保有“十八勇士连”的荣誉称号,传承十八勇士英勇奋战的精神;抗日山上的抗日烈士纪念塔,也镌刻着已知十八勇士的名字;赣榆当地成立了“青口十八勇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面对全社会志愿服务;当地学校时常到纪念馆举办学习活动,发扬十八勇士顽强不息的精神……

八十四年过去,当初的战场痕迹已消失殆尽,火叉巷的人们仍飘散着浓厚的烟火气,亲眼见到十八勇士作战的百姓,他们的后代过着富足的生活。有的上班,有的做起了小生意。

有人问:值得吗?看那被战火犁过的土地,如今麦浪翻滚,书声琅琅。十八勇士已化作无字丰碑,成为山河脊梁。

十八勇士已知姓名:赵本源、原飞友,孟兆阁、马培真、孙洪太、何北生、张秀阁、孙玉坤、李会元、张步清……其余八人,姓甚名谁?仍在历史的迷雾中,等待归家……

出品人 刘大颖 杨中华

监制 孙庆 刘立军

策划 冯秋红

统筹 沈萌溦

编导 杨恒国

文案 臧磊 张凌飞

拍摄 杨恒国 朱信智

剪辑 唐嘉钰

鸣谢

连云港市赣榆区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出品:扬子晚报

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