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城市科技馆焕新、高校场馆敞开大门……暑期青少年在科普场馆里寻找星辰大海

交汇点讯 “终于盼到重新开放!”7月25日,当记者在南京科技馆出口遇到南京市民王娟林时,她正与身边7岁的儿子探讨刚刚在展馆里看到的航天奥秘。“暑期高温,让小孩在外面跑担心中暑,在家待着,孩子生活也比较单调。所以一听说场馆重新开放,就立马决定抽时间带他来看看。”王娟林说着,看向一旁仍向馆内张望的小家伙。这位“85后”母亲直言,炎炎夏日里,科普场馆俨然成了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激发他们科学兴趣的“第二课堂”。

与王娟林想法类似的家长不在少数。25日上午刚过9点,南京科技馆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排起长队。这座历经改造、焕新升级的科普场馆在今年7月19日重新开放的首个上午,便吸引超过1万名游客参观体验,并宣布将在暑期全程开启“无休模式”——直至8月31日,每天都将向社会开放。

出新后的南京科技馆,体验亮点满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触摸宇宙——太空科学艺术展”,除展品外,这里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与他们身高体型相当的宇航服和航天手套。不止于此,执行策展人田田介绍,他们还能将观众签名送上太空,“大家写下的名字或祝福语,将被录入芯片,由火箭搭载送入太空,实现近距离触摸宇宙的梦想”。

“3、2、1——发射!”南京科技馆的空间站VR体验区,随着一声“指令”,10岁的厦门小游客陈乐乐猛地攥紧扶手。眼前的屏幕里,火箭冲破云霄,强劲的推力仿佛真的压在肩上。1∶1还原的空间站核心舱里,操作面板闪烁着微光,借助VR设备的渲染,地球的弧线在眼前的舷窗里缓缓展开。“孩子对航天非常痴迷,趁假期来南京后听说有这个展,他二话不说就拉着我们来逛。这不,已经在馆里一个半小时了。”陈乐乐的父亲说。

“引人入胜”——这是不少家长对南京科技馆最直观的评价。“升级后的场馆的确让人眼前一亮!”王娟林告诉记者,以往暑期经常也会带孩子来科技馆体验,但改造前部分设施已经老旧,孩子来了也往往意犹未尽。相较此前,经过近一年的升级,重新开放后的科技馆科普体验亮点十足,科学魅力与亲子文旅创意在此完美交融。

不仅科技馆,今年暑期,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不少“宝藏高校展馆”也对公众敞开大门。

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内,来自鼓楼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馆长戴建华介绍,今年暑假以来,这座江苏省内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动植物标本馆已迎来超过1300名中小学生参观体验。

“推开动物标本室的门,像走进了一部立体的自然百科全书。”步入馆内,南京市金陵小学学生余沐涵就像打开了未知世界的大门。玻璃展柜里,雪豹标本的皮毛泛着冷光;丹顶鹤单腿伫立,鹤顶在灯光下宛若不灭的星火;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昆虫,翅膀上的纹路精细得像手工艺人用针尖绣上去的,连翅尖微小的缺口都清晰可见。“每一个标本,都是自然写给人类的信,信里藏着物种生存的密码,也蕴含着对自然生灵温柔以待的嘱托。”余沐涵说。

展厅内,孩子们翻看着民国时期斑驳的植物标本册页,在互动中点亮白鱀豚研究者周开亚的科研足迹。如何让这些静态展品“活”起来?戴建华想了不少创意点子——他不仅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一起体验昆虫和植物标本制作,而且还推出了场馆的专属主题印章。为了收集印章,很多孩子“忙”得不亦乐乎,只要完成特定“闯关打卡”任务,就能获得动植物明信片等博物馆文创产品,激发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热情。

“老师说这块琥珀可能要几万年才形成,但我两小时就做出了‘现代版’!”南京市金陵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响举起手中的作品向身边同伴展示——科学火种在以最轻盈的方式传递。

敞开大门的高校博物馆,到底给青少年带来了什么?在戴建华看来,高校科普场馆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成为一方持久深耕大众、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沃土,在科普教育过程中传播科学家精神,让社会上更多人听见生命的故事。“未来我们还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挖掘标本背后的故事,增加博物馆科普互动性与教育性,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戴建华说。

不只南京,记者了解到,这个夏天,扬州科技馆趁着DeepSeek火了以后的首个暑假,推出名为“未来探索家:AI与科技的奇妙之旅”的主题活动;泰州串联起高校场馆、社会场馆、企业场馆、科普旅游基地等,一举打出若干科普研学线路。诸如此类的举措,在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营造第二课堂的同时,也不断延伸着场馆的功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张宣 程晓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