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苏超”战火灼灼燃城,赛场成为关注焦点。
6月1日,五台山体育场,超1.5万名球迷冒雨观看南京队主场迎战无锡队,创这片老牌赛场上座纪录;35天后,逾6万人助威声响彻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再度刷新“苏超”现场观赛人数。
当赛事喧嚣随终场哨声暂歇,体育场馆生存之战方才启幕——如何在光环之外夯实“自我造血”功能?近日,《南京观察》记者深入城市各大体育场馆,探寻其运维密码。
演出接棒,垫高商业底盘
继“苏超”第六轮南京队主场战平苏州队一周,南京奥体中心热度再起。
7月12日晚,林忆莲演唱会热力开唱,3.5万名观众涌入体育场,看台上荧光棒汇成星海,一次次全场大合唱将气氛推向高潮。
当晚,在南京青奥体育公园体育馆,歌手袁娅维演唱会同样座无虚席。一日之内,两场大型演唱会接连引爆金陵城,足以证明南京演出市场的号召力。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南京强势跻身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Top10,大多数演唱会都集中在南京奥体中心和青奥体育公园体育馆。
演唱会人声鼎沸,让人不由感叹:“门票收入能让场馆赚不少吧?”
当记者就此询问南京奥体中心负责人时,得到的答案令人意外:“门票收入都归主办方,与场馆关系不大。”
门票收入不归场馆,那又如何维系运营?
“人气就是真金白银。”南京体育集团场馆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司祺看得很清楚,他以青奥体育公园为例介绍,一方面通过承接高水平赛演会展获得稳定收益;另一方面,携手各大知名企业共同开发场馆无形资产,比如洋河股份与场馆达成冠名合作。放眼全球,企业冠名顶级场馆已成常态。从NBA丰田中心、福特中心到美航球馆、德甲安联球场,品牌冠名进一步凸显赛事场馆商业价值。
品牌慷慨投入,回报也清晰可见。“高质量举办演出活动是核心,观众不仅会捧场,还会一来再来。”杨司祺透露,去年青奥体育公园密集举办49个大型活动日,吸引持票观众超75万人次,撬动周边区域消费逾35亿元。今年热度依旧不减,王心凌、张学友等明星相继唱罢,鹿晗、韩红等重磅演出早已蓄势待发。场馆硬件设施升级和优质内容供给,为场馆带来了更高关注度。
人流,不单照亮舞台,更能点燃商业氛围。在南京奥体中心,环绕体育场的商铺最先尝到了甜头。
演出散场,数万人潮如开闸洪水倾泻而出。转眼间,周边店铺已被人流填满。餐饮店最为“吃香”,演出前垫饥,散场后聚餐,各家门口排出长龙,店员脚下生风忙个不停。“一场演唱会,尤其周末场,店里桌子要翻好几遍!”林忆莲演唱会当晚,一位奥体餐饮老板笑逐颜开。“平常生意也不差,但演出这股‘洪流’一来,营业额就会噌噌上涨。”
商铺稳接“泼天流量”,得益于南京奥体中心的前瞻布局。南京奥体中心负责人介绍,商业配套与场馆主体同步规划、共生发展。早在设计之初,场地就规划有近1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后期基于运营实情,逐步进行业态更迭,吸引了200余户优质商户进驻,商务开发俨然成为保障奥体运维投入的基本盘。
商铺内,此起彼伏的叫号声与店员穿梭忙碌的身影,映射出演出赋能南京奥体的经济脉动;长江北岸,一场场顶级演出项目成为青奥体育公园闪亮的“金字招牌”。一方深植商业实体根基,一方铸就演艺品牌高地,城市体育场馆各展所长,支撑起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体育+”经济模式正在强势崛起。
赛事搭台,古稀场地“逆生长”
入夜,城市另一隅,“年逾古稀”的五台山体育中心,灯火通明依旧。这里不见演唱会的炫目,却奔涌着另一种激情——体育赛事点燃了城市蛰伏的热望。
五台山身处老城核心,空间瓶颈是发展绕不开的难题。步入体育馆,上午篮球撞击地板的回响犹在,下午场地已悄然“变身”羽毛球场。二楼环廊,平日乒乓球台密布,大型活动指令一到,瞬间清空隐身。羽毛球馆灯光,常常倔强地亮至午夜。在这里,时间被丝滑切割,空间被智慧折叠。面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掣肘条件,五台山体育中心硬是从每一寸逼仄中,耕耘出汗水与活力。
破局的钥匙,紧握在“赛事”手中。近年来,五台山体育中心先后承办中甲联赛,更迎来南京同曦队将CBA主场落户于此。这座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的八角形老馆,以其精妙结构和均衡视野,承载着球迷炽热的情感。“看台上海啸般的呐喊声,自发玩起的人浪,那份归属感,很不一样。”五台山体育中心工作人员描述道。CBA回归,叩开了尘封的城市情感闸门,老球迷带回记忆,新球迷感受血脉偾张。
“体育本体收入占场馆总营收六成左右,是场馆日常运维的重要部分。”五台山体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赛事作为收入来源,有效缓解了场馆运维压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之外,五台山体育中心还借助赛事影响力推出创新营销举措:“99元场馆通玩卡”网罗人气,“毕业生专属优惠”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历经岁月洗礼,五台山体育中心早已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服务几代南京市民的公共体育场所。
与五台山体育中心的沧桑厚重迥异,去年投用的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通体散发着现代感。作为全省单体建筑体量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这里不见岁月包浆的砖瓦,却上演着无声的资源竞逐——市民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羽毛球黄金时段预约在释放瞬间化为灰白。
步入羽毛球场地,头顶上方智慧化灯光开启无声精算,依照预约时间精准自动启闭。能耗账单在算法约束下收缩筋骨。“智能化不是科技装饰画,是掐住成本咽喉的生存术。”在场馆保障人员身后,游泳馆恒温系统以肉眼不可见的方式吞咽电流,确保水温稳定。场馆智能化控制器将每一度电钉死在预算网格内。
人气是场馆最硬底气。羽毛球场“秒光”仅是缩影,游泳培训班同样人气爆棚,家长等待区常座无虚席;乒乓球桌前亦是人影跃动,汗水挥洒。市民用出勤代替投票,场馆热度持续攀升。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市场部负责人卜乙宸阐述运维逻辑:核心在于运动场地的高效流转,满足多元需求,并通过智慧运维严控成本线。
“场馆不仅要服务大众健身,更要打通专业化竞技培训的通道。”卜乙宸进一步解释。比如,通过与省市级各体育协会深度合作,场馆已成为专门育苗选材的基地,系统化培养青少年运动人才。在碧波池中,孩子们奋力训练,目标明确地朝着专业化方向努力。这条融合全民健身与竞技孵化的双轨路径,有效拓展了场馆的合作空间,也为其稳健发展注入了燃料动能。
细节藏力,释放“隐性价值”
演出与赛事如潮水般涌来,场馆的“硬件筋骨”与“软件肌理”,成为承接这股浪潮的根基。
7月5日,“苏超”迎来一场焦点之战,南京队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主场迎战苏州队,比赛结束当晚,一段视频随即冲上网络热搜,赛后仅10分钟,偌大的奥体中心体育场空无一人,6万多球迷丝滑离场,网友在评论区纷纷赞叹:“这效率,绝了!”
其实,南京奥体中心藏着一套颠覆传统的空间逻辑。场馆规划建设团队在最初设计时,摒弃了地下停车场方案,创新采用“上层平台+地面停车”分层布局。这种“人车垂直分流”的巧思,能让车辆直接驶入场馆底部环形通道,观众则通过空中连廊直达看台,既避免地下车库潮湿霉变,更能省下通风、排水运维成本。这套前瞻性设计渗透在每个细节:德国进口防水纳米涂层让奥体体育场上方红色穹顶历久弥新;提前预留的演艺设备接口使舞台搭建效率大幅提升;半小时内疏散6万人从场地到地铁口的动线布局至今是行业范本。
细节迭代也同步提升演出观感。在青奥体育公园体育馆看台上,一道隐形的安全屏障正悄然提升着观演品质——原本坚固的围栏已被通透的玻璃所取代。杨司祺介绍,这项改造不仅保障了安全,更消除了视觉遮挡,让声音传播更均匀清晰。由于场馆弧形结构的特殊性,每一块玻璃都需根据其位置进行精准的测算和定制,工艺复杂,投入可观。但为了优化观赛观演体验,这份投入是必要的。改造后,配合专业的音响舞美设备,无论是激情澎湃的演唱会,还是紧张激烈的赛事,观众都能获得更沉浸、更过瘾的视听享受。
深耕场馆“隐性价值”,这与国际顶级场馆运营理念不谋而合。伦敦O2体育馆用可升降声学穹顶,灵活平衡演唱会与体育赛事音效需求;悉尼板球场靠模块化座椅,实现“棒球赛与演唱会”极速转换。再看南京,各大体育场馆选择同样清晰——不追逐一时的声光璀璨,而是用建筑的远见打底,以运营的细腻加持让每一次人流涌动,都成为场馆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盛夏黄昏,新开放的江心洲E3PARK体育公园满是活力。江风掠过草坪,裹挟着网球落地的脆响漫向远处,马卡龙色调的球场像被阳光亲吻的调色盘。18个彩色亮丽的集装箱在场边错落排开,有的飘出冰饮甜香,有的传来运动对抗的声音,这里没有封闭场馆的厚重墙体,连风都能自由穿场而过。
江心洲E3PARK体育公园负责人李晨斌介绍,轻量化、无围墙的设计是场地一大亮点。试运营期间,日均人流量已突破1500人次,周末更接近2000人次,场地开放式布局意味着全民共享,但对场地设施维护、草坪养护等精细化管理会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正是这份开放与活力,赋予这片户外场地无可替代的魅力。傍晚,网球场上击球声与呼喊声接连不断;绿茵场边,足球队员的呼声盖过了不远处的江涛;父母带着孩子在泵道边追逐嬉戏,顺手从集装箱茶饮店买杯果汁,累了就席地而坐,享受片刻闲暇。
人气汇聚愈发凸显场地价值。李晨斌介绍,未来将通过引入品牌赛事、拓展专业培训、开发特色IP活动等方式,将旺盛人气转化为商业动能,反哺场馆精细化运营与长远发展,让“轻设计”真正释放“重价值”。
公益为底,错位协调共生
南京体育场馆发展,贯穿着一条基于实际需求的协同主线。这些分布于不同区位的场地,既各有专攻又相互支撑,形成了兼顾公益属性与城市活力的生态体系。
场馆分布一江两岸,演绎着空间协同的智慧。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以大容量承接大型赛事及万人级演唱会;青奥体育公园体育馆则以中等规模,聚焦精品演出赛事。功能并非刻意区分,实则自然互补——奥体中心大型活动需匹配广阔的疏散空间,青奥中型活动更注重观演互动性,两者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场次错峰,避免资源内耗。从运营实践来看,两者的场次分布与场馆容量高度适配,各自带动的消费人流,让南京文体热力遥相呼应。
“公益优先”是体育场馆的底色。五台山体育中心作为老牌场馆,常年开放免费时段接待大量群众健身,体育场主跑道上,一块写有“温馨体育”字样的牌匾展示着群众认可;南京奥体中心预留大面积公共健身空间,全年长时段免费开放,“奥体”不仅是体育场馆的名字,更是一处城市地标;青奥体育公园则专设残疾人观赛区与无障碍通道,哪怕多投入成本,也要确保特殊群体共享体育的快乐。这些“不计成本”的投入,是城市体育场地有别于其他商业载体的运营本质。
商业收益也会反哺公益升级。五台山体育中心用室外篮球公园冠名收入加装可伸缩顶棚,破解雨天打球难题;青奥体育公园用商业收入升级声学设备,提升演出音效;奥体中心每年从营收提取固定比例资金,更新看台座椅与无障碍设施。“以商养体”的良性循环,既保场馆造血韧性,又让公益服务持续优化。
城郊体育空间走出差异化融合之路。比如,位于浦口的南京城市足球文化公园立足资源禀赋,特别打造一处拓展培训中心,陪同训练的家长可通过垂钓、宿营、野餐消磨时光;完成青奥会赛事保障后,金牛湖奥帆中心迎来改造升级,游客在运动之外还可体验篝火、烟花、露天电影的乐趣。
不与主城场馆比规模,依照地域特质发展,让运动串联城乡,将“健身去哪儿”的选择从市区延伸至郊野,织就城市全域体育服务网。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经验的流动与辐射。五台山体育中心历经70余年运营积淀,通过举办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培训班、研究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不断输出管理经验。这种“输出即价值”的实践,已淬炼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结晶。
环顾南京,各处城市体育空间,承得住星光璀璨,也装得下琐碎时光。日复一日,这些体育场馆流转不息,沉淀为城市肌理的温润底色。纵使精彩会落幕,见证过生活热度的场地,会常驻在人们心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