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盐城 > 县区 > 正文
红色热土焕新颜:陈涛镇以产业与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大地铭英烈。盐城市滨海县陈涛镇,因抗战女烈士陈涛长眠于此而得名。如今,68年过去,这片红色热土发生了沧桑巨变。

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长势喜人;道路两旁鲜红的灯杆旗,犹如奋进的旗帜引领方向;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陈涛粉丝”远销海外,去年总产值逾4000万元。同时得益于盐城市为烈士命名镇村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红盐贷”的助力,今年总投资2000万元的陈涛镇红薯粉丝产业孵化基地拔地而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陈涛镇如何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浪潮,擘画着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图景?


挖掘耕地产出资源,传统农业富了农民口袋


“真没想到,如今小麦亩产达551公斤,高标准农田建好了后,大型机械都能进来了,种地省事多了,也带来高产量。”吉龙村四组种粮大户唐维杰一边忙着过磅卖粮,一边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介绍,自从流转了村里3000亩耕地种植稻麦后,过去小麦亩产不到800斤,今年仅小麦就比往年增收80余万元。

陈涛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是滨海县政府的战略规划,是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截至目前,全镇共实施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标准农田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56%。在建设范围内,按照“宜养则清,宜种则平”原则,平整土地8900亩,通过清淤、治理建成淡水养殖塘口68处共1438亩,“小田变大田”流转土地6184亩,流转率达96%以上,全镇500亩以上种植大户22户,家庭农场56家,开展粮食、玉米油料及“稻—麦—油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

陈涛镇最大的“粮食专业合作社”,集收购、烘干、仓储,以及大米加工和良种培育于一体。今年该合作社成功与中储粮集团、中农发集团开展粮食购销合作,一同绘就农业发展好“丰”景。“今年夏季,两家集团购进小麦2.5万吨,秋季将扩大供粮规模,全镇70%以上种粮大户可实现订单销售。”负责人郭党生表示。

此外,陈涛镇还与江苏省苏乐种子研发有限公司联合建成稻麦优质保种基地3400亩。建成“滨海大米”等米业加工企业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5.8万亩,优质饲料玉米1.2万亩,实现全程耕、种、播、收机械化,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今年夏季小麦总产量达4.58万吨,创历史新高。饲料玉米,则为镇内年出栏7万头生猪、200万羽肉鸡,以及4300余亩淡水养殖企业(户)提供优质、安全的饲料来源。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小粉丝”拉动强村思维


五层村是陈涛山芋粉丝发源地,该地粉丝以“劲道、入口弹性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历经200余年而经久不衰,全村有40余户家庭小作坊从事山芋粉丝加工,但大多粉丝加工户只将其作为季节性的“家庭副业”,且因加工设备简陋,保鲜、晾晒等现代技术投入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形成“有市场,无产量”状态。

为提升陈涛山芋粉丝地域品牌认知度,变“小而散”为“精而强”,去年镇政府牵头,盘活村里闲置校舍,申请乡村振兴等发展资金,新建“陈涛山芋粉丝”产业孵化基地,建成标准生产车间、淀粉加工池,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推进粉丝产业集群化、精益化生产。

据悉,今年10月该基地投入生产后,可增加产量1500吨,实现增收2000万元。通过厂房出租,吸取多家粉丝加工主体承租进驻生产经营,由五层村集体对红薯粉丝加工、包装、销售实行全程服务,每年可为五层村、盐路村增加租金收入40万元,并带动村民120余人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二期还将建设精包装车间,打造覆盖“原材料供给—精深加工—产品上架”的完整产业链。以优质农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腰包更鼓,铺就一条共富新道路。

五层村“一村一品”的粉丝产业实践,为其余18个村也提供了新的强村思路:经济薄弱村沿路和七顷村,通过平整荒地建成“县犬只留检所”,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新滩村、友联村通过盘活闲置校舍+扶持资金分别建成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对外出租加工毛毯和电子元件,年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吸纳就近劳动力120人;条洋村将原中学校舍改建成“睦邻食堂”和“残疾人之家”,为周边40名鳏寡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同时为28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去年以来,全镇通过筑巢引凤,吸引84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回流创业;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办富民产业项目11个,全镇19个村中1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2个村超100万元。


走村串户访民生 燃旺乡村“烟火气”


“村里被污染水体整治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做好?”在樊圩河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正在进行。村民代表提出难题,村干部以及镇领导倾听民声、了解诉求。在恳谈会结束后,通过对接、勘察、签订施工合同、开工建设等实际行动,精准回应村民的急难愁盼。

从“窗口”到“村口”了解民情民生,变老百姓“上访”为镇村干部“下访”,陈涛镇严格落实“镇村干部户户访”制度,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用行动让全镇的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镇主要领导定期到村对下访问题集中会办,村民大事小情商量着来,党群干群间架起了“连心桥”,通过分级、分类、分层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村里现在路宽了,水清了,环境美了,我们住在这里,感到很舒心。”新联村村民颜章平表示,他们一家5口原本住在县城,今年7月搬回了村里。儿子和儿媳妇同时进了镇里的工业园内招商引资企业上班。

好村风源于善治理。近两年来,陈涛镇实施中心集镇道路无杆化、黑色化改造累计3.4公里,新建农村硬质道路17.8公里,实现主干道硬质化“全覆盖”、村民居住点架设路灯2400余盏,打造省级和美乡村2家,改造美化村民集中居住点48处,开展“送法律、送健康、送文明”等各类群众性活动240余场次,文明新事越来越多……这些悄然变旺的乡村“烟火气”已吸引近1200名在外人员回流乡里。

英雄的名字镌刻在这片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儿女奋勇前进。一个个跃动的数字,都是陈涛镇发展的刻度、奋斗的注脚,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记录着这片红色热土的澎湃脉动。下一步,陈涛镇将坚持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通讯员 徐宝华 刘大业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