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将党员教育作为锤炼担当精神的核心引擎,以产业需求为锚点、实践现场为课堂、创新载体为纽带,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深剖析、实景化强共鸣”的党员教育新路径,实现了教育提质与担当赋能的深度融合。
锚定产业链条,打造“车间里的党课”
紧贴碳纤维、新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痛点同频共振,让“党建红”深度赋能“产业强”。案例教学具象化。以中简科技、新创碳谷等链主企业为蓝本,创作《勇当创新发展“碳”路者》等精品党课。聚焦T800级碳纤维量产、复合材料应用等“卡脖子”技术,通过党员先锋“攻克工艺参数”“突破成型技术”等真实故事,将抽象的“担当精神”转化为具象的实践范本。场景课堂一线化。针对新材料、新医药等,推出“车间微党课”。邀请企业党员研发组长讲述“新技术紧急攻关”历程,组织企业党员研发工程师在生产线现场解析“如何提升产品质量”,使技术突破成为鲜活教材。这种“产业场景+党员故事”的内容创作模式,既懂产业“语言”,又接党员“地气”。
深挖攻坚实践,编写“长江畔的活教材”
将长江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实战成果转化为教育素材,用“看得见的变化”诠释初心使命。生态蝶变可视化。围绕破解“化工围江”,创作《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通过化工企业拆除前后影像对比、超3600亩复绿湿地实景照片,穿插长江大保护指挥部党员“蹲守企业谈判”“复绿工程昼夜督战”的攻坚日记,让党员群众深切感受到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与显著成效。党员在长江展示馆沉浸式参观后,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 党员当先锋”等护江志愿服务超千人次。改革破题场景化。通过系统推进“停、拆、绿、提、转”五大行动,引导党员在毫不动摇做好“无效供给、低端产能”的减法同时,积极做好“高端产业、绿色产业”的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党员干部牵头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化工企业安全关闭基本要求》《化工企业安全关闭现场监督管理服务规范》2项地方标准,生动展现在产业转型中的责任担当与智慧勇气,提升了党员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构建传播生态,激活“指尖上的学习力”
针对园区党员年轻分散特点,打造“线上轻量化传播+线下沉浸式体验”双轨矩阵。线上“微叙事”强渗透。在“创智滨江”公众号开设“先锋故事汇”,不定期推送党员微事迹,适配碎片化党员学习需求。支部“微学圈”则定向推送产业链政策解读、党员技术创新案例,形成“精准滴灌”的传播效应。线下“实景课”促共鸣。将滨开区内的红色资源、党建阵地等串联起来,开展“园区里的思政课”20余场。在智慧园区指挥中心,党员骨干结合“盛瑞工作法”,联动破解企业安全生产难题;在生态湿地现场,党员们实地了解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直观感受生态改善带来的美好景象。拍摄《先锋领航党旗红》纪实短片,镜头追踪党员从办公室到项目现场的日常,以细节传递担当温度。
党员教育内容的高质量创作,关键在于“小切口”里见“大主题”——从产业链的一个技术突破、一次生态治理的具体实践、一名党员的真实故事切入,让党的理论与实践要求转化为党员可触摸、可践行的生动内容,最终实现“教育提质”与“担当赋能”的双向奔赴。(通讯员 查倩)